青年记者提升综合素质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版次:A3    作者:来源:    2020年08月26日

□ 陈晨

青年记者往往直接从学校大门迈进新闻媒体单位的大门,对于政策理论、国情知识、社会生活的“无字之书”,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熟练的理解应用。怎样迅速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怎样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多方面要求?怎样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必须要善于处理三组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新闻教科书上,各种采访方法、写作技巧可谓汗牛充栋,但要真正把这些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技能,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但采访是“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次采访是完全雷同的,也没有一篇新闻稿是完全一致的。每一次采访,都有意想不到的问题,不可能完全按部就班,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这就要求青年记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不断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熟悉自己工作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修正自己的新闻理念。

从更广义的范围来说,青年记者要多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工厂去,到最基层去,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眼睛向下,从最基层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了解各行各业的兴衰荣辱,才能读懂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接地气,才能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熟悉我们的国情和一线的状况。也只有如此,才能转换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长期泡在会场宾馆,一直以别人提供的素材总结为第一手资料的人,是一辈子都不懂中国国情和实际生活的,也一辈子都当不好一名合格的记者。

二、“专”与“红”的关系

在当代媒体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一些新媒体中,对“专”很强调,认为这是安身立命的技能,不抓不行。但对“红”抓得不紧,错认为这是务虚,可有可无。实际上,这种看法是极端有害的。“专”是基础,是做好新闻媒体工作的基本技能,这种认识没错。但“红”是灵魂,没有“红”提供政治保证,没有“红”所包含的政治鉴别力,“专”很容易剑走偏锋,甚至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侵害新闻当事人的利益,稀里糊涂犯了大错误还不知道。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假新闻和抄袭事件,不就证明了“红”——这一政治把关的极端重要性吗?

反过来讲,离开了“红”指导下的“专”,也是盲目的“专”,它不可能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不可能认清历史发展规律;也不能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闻作品。一句话,脱离了“红”,就把不准舆论导向,就不能正确履行新闻媒体的职责,也不可能承担得起新闻媒体这一“社会公器”的职责职能,更不可能担当起党和人民放心的“喉舌耳目”这一光荣使命。“以己之昏昏,岂能使人之昭昭?”

实践证明,凡是脱颖而出的新闻名家,都有深厚的政治理论修养。正如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所说:“文化打底,马列主义罩面。”精髓就在这里。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宽广坚实的政治理论作指导的新闻记者,能够写出生动深刻的新闻作品,能够正确分析新闻事件。

三、厚积与薄发的关系

青年记者刚刚参加工作,工作热情一般都很高,凡事抢着干,这是好现象。看到什么东西都想写,都想变成铅字。这就需要分析。

从写作规律来说,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必须多方观察,长期积累。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要求时效性,要求尽快发稿,但同样要求要全面掌握情况,要避免求快不求准的弊端。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每个人工作一段时间,都应“停顿”一下,都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成败得失,总结提高,以利再战。否则,就是重复劳动,就是只能作“匠”不能作“师”,就不能把自己的局部经验提高为理论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青年记者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开悟。只有不断总结的人,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综合分析能力。

一部新闻精品的诞生,也必定经过作者多方调查采访,必定经过艰辛打磨。“厚积薄发”适用于一切工作,当然也适应新闻工作。除了一些突发事件必须要以简讯的形式快速报道出去以外,通讯、评论、深度报道,哪一件新闻产品离得开“厚积薄发”呢?(作者系郴州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