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8 作者:来源: 2020年09月22日
(上接1版③)
从“输血”到“造血”
金盆窝,油茶漫山遍野,望不到边。
“到了霜降,这些茶籽就可以摘了,就是实实在在的钱喽。”52岁的村民邓丁保乐呵呵地说。
邓丁保是新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早几年,在支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他回乡发展种养业,承包了380亩油茶地种植油茶,脱了贫,致了富。
新民村地处苏仙、永兴、桂阳三县(区)交界之地,距镇区约10公里,辖21个自然村,有人口756户25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635人,属省级贫困村。
说起过去的穷日子,村支书江国林有些哽咽:“我们村的话,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也不方便,喝的水靠挑,卖个农产品靠挑。”
脱贫,靠产业。
“我们依托油茶、烤烟、莲藕等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全镇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油茶等特色种植业,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镇种植油茶70000多亩、烤烟5000多亩。”栖凤渡镇党委副书记曹小明说。
飞天山镇两江口瑶族村,青林翠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中午时分,38岁的贫困户李春在新建酒厂内安装设备。再过一个多月,他家的新酒厂将正式投产,让他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憧憬。
“新酒厂投产后,既可制土酒,又可制果酒,效益比现在制竹筒酒肯定要好。”李春说。
2016年初,因为给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一大笔债,李春打算外出挣钱还债。临行前,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的干部和他谈心,帮他想脱贫路子,希望他依托本地生态优势加工竹筒酒。
起初,李春很犹豫:“这个事,又没做过,又没本钱,亏了怎么办?”
“只要肯干,就不怕。我们已帮你联系好了,到福建先学习技术。学费和路费,由我们出。”驻村工作队干部耐心开导。
“政府这样帮我,我们还不做?要脱贫致富,自身不努力怎么行?”就这样,李春下定决心。
2016年8月,李春和另外两户贫困户共同创办小溪瑶乡生态酒坊,在当地竹林灌制了1000多节竹筒酒。
大约半个月,他们的竹筒酒出山,卖了7万多元。
“就是这个竹筒酒,让我们摘掉了穷帽。现在,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李春兴奋地说。
两江口瑶族村党总支书记李青告诉记者,两江口瑶族村是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137户。依托当地生态优势,镇村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竹筒酒、豆腐等生态绿色产业,使贫困户拔了穷根。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在产业扶贫上,我们有产业奖补支持,对发展产业且达到产业奖补标准的,按每户不超过5000元发进行奖补。”苏仙区扶贫办主任廖勇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财政紧张的状况下,苏仙区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共为3900多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719万元。
新民村的油茶、两江口瑶族村的竹筒酒、菜岭村的禾花鱼米、大山口村的生姜……苏仙区村村有产业、村村有特色。
目前,全区12个省级贫困村均培育形成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为贫困户持续增收以及巩固脱贫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龙头”到“集聚”
良田镇堆上村,郴州芝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出菇房一个挨着一个。
“今年初以来,我们企业的生产销售受疫情影响很大。可再困难,我们承诺贫困户的产业帮扶保底分红,我们从来没有拖欠。”芝草农业负责人陈红芝说。
陈红芝告诉记者,像今年贫困户的产业帮扶保底分红,原本是要到年底才分的,但他们在6月31日就提前分红了,分红共9万元,真正保证了贫困户的利益。
脱贫致富快,要靠龙头带。
芝草农业成立于2011年6月,是一家集食用菌、天麻、雪莲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期投入6000余万元。
2015年以来,芝草农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与鱼网村、鲁塘岭村的115户356名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通过产业帮扶、安置就业等方式,扶真贫,真扶贫。
“像我一样,在这边做事,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同时,因为离家近,家里的事也管到了,像种水稻、种蔬菜,收入又多了。”堆上村贫困户易明祥高兴地说。
陈红芝的办公室,“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的牌匾闪闪发光,这是对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贫困户致富的最好褒奖。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新民村老村委会前,新民村中秋酥脆枣基地,贫困户罗秋国正忙着搭建遮雨棚,脸上满是汗水。
“你想,我们做事能不霸蛮吗?一来这是我们贫困户自己的枣园,搞好了有分红;二来我们贫困户在这还有事做,还有钱挣。”罗秋国说。
近段时间,村里搭建遮雨棚,罗秋国做一天事挣150元,已经做了60天,估计还要做10天。待工程完工,他能挣到1万多元。
2017年,新民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把全村185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来,开发50亩中秋酥脆枣基地,为产业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持续推进产业扶贫,现在,我们村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达5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驻村工作队队员邓小兵表示。
苏仙区扶贫办副主任张自强告诉记者,脱贫攻坚以来,苏仙区着力推动产业扶贫经营组织化、要素集聚化,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委托帮扶、合作社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全区2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与区内所有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扶贫强起来,农产品销售活起来。
“针对贫困户农产品卖难,我们采取‘线上+线下’模式,积极为贫困户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举办贫困户农产品展销、特色产品电商节,累计为贫困户销售鸡蛋18200余枚、家禽3800余只、大米9吨、蔬菜75吨,为贫困群众增收100余万元。”廖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