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缘分

版次:A2    作者:来源:    2020年11月15日

□ 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鹏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此声巨响,世界震惊,举国沸腾!

距离罗布泊数千公里外的711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铀矿的来源地,成了欢乐的海洋。

“第二天(1964年10月17日)上午上班时,矿里的高音大喇叭播放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大家高兴地喊着,这是我们提供的铀矿啊。”今年84岁的王瑶心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心潮澎湃,得知这一喜讯,711矿干部职工奔走相告,互相庆贺,比过年还热闹。

“大学毕业接到天大的任务”

1961年9月,23岁的王瑶心从中南矿冶学院机电专业毕业,被国家二机部(主管中国原子能事业)“抢”走,安排到位于郴州许家洞金银寨的711矿工作。

“大学毕业时,计划是去北京解放军一部队。二机部来学校选人,看到我学矿业机电专业,还懂点俄语,就动员我去二机部。”王瑶心说,“没想到,刚毕业就参加了一个天大的任务。”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陆续撤走援助中国的各行业专家。1960年初,711矿苏联专家全部撤离,该矿铀矿预选厂(苏联援华工程)建设被迫中止。

1961年10月,刚到矿里报到,王瑶心就被矿领导安排加入铀矿预选厂筹建组,负责预选厂的机电设备安装及调适。

“涉及到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铀原料,对选拔人员要求非常高,必须是又红又专,绝对信得过。”王瑶心觉得,这是党组织对她极大的信任,也是祖国赋予的崇高荣誉。

年轻且充满干劲的王瑶心,不说二话,不分白天黑夜,撸起袖子拼命干。她借助俄文字典,花了1个多月时间,把前苏联专家留下的机电类俄文资料全部整理分类,并与北京技术专家团队紧密配合,为铀矿预选厂机电设备安装运营作好准备。

“被同事笑称长臂猿猴”

1962年1月,711矿打响铀矿预选厂建设攻坚战,上千职工及技术员24小时轮班作业,一心想着早点为祖国生产出合格铀矿。

“我就像个男人,下工地、爬高杆,抬机器,风风火火,被同事笑称长臂猿猴。”王瑶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其他建设者一起铆足劲,赶进度。

1962年12月到1963年5月,预选厂机电设备仪器进入最关键安装调试阶段。当时,邓小平等首长坐阵国防工办直接指导预选厂的建设。

王瑶心作为预选厂机电设备技术负责人,每3天通过专线电话直接向国防工办汇报工程进度。

在预选厂铀矿提炼过程中,不时会遇到设备故障。作为核心技术骨干,王瑶心首当其中要去修理调试。每次她要穿上30多公斤重的铅制防护服,戴上沉重的防护头帽,趴在机器上找故障。有时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脱下防护服时,内衣全部湿透。

1963年10月,铀矿预选厂终于选炼出第一批合格铀矿,并运往衡阳、甘肃等地进一步提炼、提纯。从当年起,711矿实现铀矿规模化开采选炼,每天都能运出一列火车皮。

“朱德首长握着我的手鼓励”

辛勤付出终迎回报。1963年12月31日,王瑶心作为二机部有突出贡献人员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受到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幕:首长们与代表们一一握手。我站在前面,朱德首长握着我的手鼓励说,科技靠你们啰!”此时此刻,王瑶心内心激动万分,下定决心刻苦钻研技术,再立新功。

王瑶心回郴后自学上进,编制了《国家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核工业部工矿配件消耗定额》《中国TPM全员生产维修教材》等书籍,还承担培训711矿机电技术工人任务,经常被邀请到二机部下属单位讲解机电安装和安全生产课。

1994年,王瑶心退休,才与全家人一起安安心心过年过节。在711矿工作近30年,逢年过节,生产线暂停时,也是机电设备检修更新时,王瑶心总是带头站在一线,一家人难得过个团圆年。

王瑶心老人的家,位于许家洞镇原711矿家属区,她在这里生活了近60年。

她家屋外四周,几棵柚子树上,圆圆的果实挂满枝头,迎着冬日暖阳,显示出勃勃生机。

“为国家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原料贡献力量,我很光荣!”

“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核工事业,我很幸福!”

王瑶心说,人这辈子,真的短暂,年轻真好。对祖国,要有一颗热爱心,对事业,要有一颗上进心。选择核工业不后悔,这就是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