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2年11月27日
□ 陈平
一部中国历史,多少眼泪在飞,亦真亦幻,亦悲亦喜,亦正亦邪,为我们读懂历史、读懂人心提供了独特视角。
有多少眼泪,充溢浩然气,满怀赤子情。当个人遭到楚国贵族打击、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国势日益衰微时,屈原在悲愤中创作不朽诗篇《离骚》,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眼泪,不是为个人得失而流,而是为楚国国运而流,为楚国人民而流。尽管他微薄的力量难以挽回楚国的衰亡,他本人也以死殉其“美政”理想,但他的忠贞不渝天地可鉴,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安史之乱时,杜甫有感而发,作五律《春望》,其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出了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堪称字字泣血、句句落泪。倘无根植于内心的浓浓家国情,断无此种大情怀大境界的诗句。当得知朝廷战胜叛军时,杜甫乘兴而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喷薄而出,其心感人,其情动人。1911年4月24日,在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革命烈士林觉民“泪珠与笔墨齐下”,写下恢宏悲壮、情理交融、感人至深的《与妻书》。作者围绕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字倾诉心曲,将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和坚定信仰,读后让人潸然泪下。
有多少眼泪,留下千年叹,引发后人思。西楚霸王项羽遭遇十面埋伏,听闻四面楚歌,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泣数行下”,上演了一曲“霸王别姬”的悲歌。遗憾的是,项羽至死而不自责,将失败归结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马迁对此无比痛心,用“岂不谬哉”加以评价。项羽格局上的狭隘、政治上的幼稚、军事上的短视、用人上的欠缺,决定了他悲惨的结局。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756年,唐玄宗也上演了别杨贵妃的一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曾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后期腐败怠政、迷色误国,终酿悲剧,唐朝也由盛转衰。然而,他并没有从血的教训中醒过来,反而对杨贵妃之死耿耿于怀。这不仅是唐玄宗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更是封建专制的悲剧。南唐后主李煜的眼泪,呈现出有别于项羽和唐玄宗的另一种悲剧美。面对家破国亡,李煜在《破阵子》中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而一首《虞美人》,更是他留给世人的生命绝唱。作为帝王,李煜生错了时代并缺乏帝王之才,为此断送了江山和生命,他是不幸的;作为词人,李煜反而因其不幸,得以攀上艺术的顶峰,他又是幸运的。
有多少眼泪,凸现世间情,尽显人性美。读毛主席诗词,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他的王者之气、英雄气概和文韬武略。但他的诗词也有流泪的场景,如《四言诗·祭母文》《五古·挽易昌陶》等。“泪”字出现最多的,是在毛主席写给杨开慧的作品中。1921年,他作《虞美人·枕上》,因爱而思,因思而愁,因愁而泪,“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1923年底,他告别爱妻,赋词《贺新郎·别友》,“热泪欲零还住”,再现了夫妻间浓烈而深厚的感情。1957年,他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忠魂”的眼泪,也是嫦娥的眼泪,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眼泪,这是悲喜交加、超凡脱俗之泪!不仅仅是毛主席的诗词,有多少经典的作品,在泪点中蕴含着动人的人性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眼泪,是悲壮苍凉、穿透时空的喟叹之泪;“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的眼泪,是绵绵不绝、最难将息的思乡之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的眼泪,是满腹离愁、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泪;“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的眼泪,是柔肠寸断、哀怨动情的相逢之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的眼泪,是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忧思之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眼泪,是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英雄之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眼泪,是忠心戍边、思念家乡的将士之泪。
有多少眼泪,上演悲喜剧,彰显众生相。历史上哭得名头最响的政治人物,莫过于刘备。有人戏称,他哭来了江山。刘备有多次著名的哭,如哭别田豫、哭髀肉重生、哭祭刘表、哭刘封、哭庞统、哭法正,等等。对于刘备的哭,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透过其哭,可以看到他建功立业的坚韧不拔之志、爱惜人才的宽广仁义之心、深谙人心的政治家之术,这是他走向成功、创立蜀国的内在原因。正如他自己总结的:“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与之相反,遂能如愿也。”其实,曹操对于哭,也驾驭得得心应手。他大哭的次数,甚至在刘备之上,如哭典韦、哭荀攸、哭张邈、哭毕湛、哭庞德、哭袁焕、哭郭嘉、哭陈宫、哭祭袁绍,等等。曹操所哭的对象,大多为去世之人,有其下属,也有其对手,展现了其爱才惜才、笼络人心的枭雄本色和其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在三国时代,还有一个著名人物的眼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他任命马谡为先锋。魏国大将张郃在街亭阻挡马谡。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 ,诸葛亮被迫回到汉中。回军后,诸葛亮将马谡处斩(一说马谡死在狱中)。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诸葛亮的眼泪,既是痛失人才的悲痛之泪,也是用人失误上的悔恨之泪,更是北伐无功、事业受挫的无奈之泪。
如今,历史上的那些眼泪已离我们远去,“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我们还是能在“笑谈中”汲取养料,获得启迪,更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