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28日
郭名奇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1年获得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奖人从右至左为袁隆平、周坤炉、李必湖、郭名奇、黎垣庆、尹华奇。
郭名奇(左一)2006年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 陈俊文
郭名奇是袁隆平老师的学生、得力助手,是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育种专家。2022年国庆节前夕,82岁的郭名奇老人回到了他曾工作过的桂东。
在郭名奇老人的娓娓讲述中,早期杂交水稻史及他和袁隆平老师的情缘,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学 生
1940年4月8日,郭名奇出生在邵阳市隆回。1959年夏,郭名奇考上了安江农校。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沅江河畔,是一所在庙宇遗址上建起来的学校。
清瘦矍铄的郭名奇老人娓娓讲述着:那时,学校有三栋青砖黛瓦的教学楼,其中两栋学生上课,一栋学生搞实验;有四栋学生宿舍,其中一栋女生宿舍;有科技试验田、农学旱土;校园里有大樟树、银杏树、枫树……遮天蔽日。不远处还有花果山、植物园,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第一次见到袁隆平老师是进校后第二个学期,即1960年春,袁老师向学生们讲授植物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我有幸成为袁隆平老师的学生。”郭名奇说,袁隆平是一个质朴、真诚、亲和、执着的好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穿着简朴的袁老师,上课习惯用袖子当黑板刷去抹粉笔灰。喜欢向学生问:“我讲的课听懂了吗?”当学生提问时,袁老师有问必答,直至学生弄懂为止。下了课,袁老师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他年龄比学生大不了几岁,跟学生们打得一片火热,你甚至分不清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
在袁隆平老师眼里,郭名奇是一个爱动脑筋、爱提问的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袁老师十分器重他,常把水稻亲本材料交给他试种。
“饥荒,安江农校停课,学生全部放假(1961年下半年始,1963年9月返校)。”郭名奇说,一场饥荒,研究红薯的袁老师改行研究水稻。
科学无国界。懂英语的袁隆平老师课余阅读国外农业科技书刊,包括植物学说、遗传学说等。袁老师通过书刊了解到国外通过杂交技术提高了玉米、高粱产量。他认为,水稻与玉米、高粱一样,属于禾本科,完全可通过杂交技术提高水稻产量。袁老师的“水稻也有杂交优势”设想,启发了学生智慧,他和学生一起朝着这方向努力前行。
郭名奇说,感谢恩师的教诲,为他人生从事杂交水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 手
1965年2月,郭名奇从安江农校毕业来到桂东农科所工作。播种插秧、耕田薅草、割禾打谷……郭名奇都干过。
1970年夏,湖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大会在常德召开。在30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袁隆平老师就杂交水稻研究作了典型发言。会上,与会的省委领导说:“杂交水稻一旦研究成功,不但对湖南对全国,乃至对世界都会作出重大贡献,希望各级领导给予支持。”郭名奇说,他参加了常德会议,袁老师会后把C系统水稻雄性不育材料送给了他。
郭名奇回忆说,早期普通水稻也南繁。那是1970年11月,湖南推广早稻,他被抽调到海南崖县藤桥镇制种。让他没有料到的是,恩师袁隆平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也在崖县南红农场攻关杂交水稻技术研究。
受农业部门派遣,郭名奇到南红农场帮助袁老师科研小组运送省里分配的物资——猪肉、腊肉等。同时他和周坤炉也一起加入了袁隆平老师杂交水稻研究小组,郭名奇从事金稻223不育系列的回交、测交工作。
冬去春来,郭名奇从南红农场回到了桂东。他把袁老师赠给他的C系统水稻雄性不育材料,在农科所试验田试种,水稻出现了分离现象,验证了袁隆平老师对杂交水稻的设想。
1972年,郭名奇率先利用C系统,1∶1分离出不育株与意大利B苗棕等父本进行探索性制种研究。8月初,袁隆平老师搭火车转汽车来到桂东,这是袁老师第一次来桂东。袁老师在农科所喝了一杯水,走进试验田认真察看了半天后,一脸笑容。
“农科所没有吃和住的地方,我陪着袁老师进城,住在县招待所简朴的房间,晚餐在袁老师学生——县农业局局长陈麟章单位食堂,三个人共吃一碗蒸蛋,一个小菜。”郭名奇记得很清楚,“次日清早,袁老师搭车回了长沙。”
在推广杂交水稻上,郭名奇是袁隆平老师早期得力助手。
1973年,袁老师成功获得完整配套的“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种子。这时,桂东县委领导对郭名奇说:“名奇,你一定要找到袁隆平老师,告诉他,桂东县愿意出土地,承担杂交水稻种子的试验、示范、推广。”于是,郭名奇去了长沙,袁老师也把桂东定为了全国三个杂交水稻试点县之一。
袁老师杂交水稻科研成果引入桂东大田,并转化成了生产力。在袁老师指导下,1974年,农科所试种杂交中稻0.89亩,亩产干谷555.5公斤。1975年,桂东种植杂交中稻98.88亩,平均亩产591.5公斤,在全国率先试种成功。
1975年秋,桂东县委决定推广杂交水稻10万亩,9月抽调了270多名干部、农技人员到海南崖县、乐东县制种。
郭名奇更忙了,他一会在海南制种基地作技术指导,一会又去省里、北京汇报。12月17日,他和省农科院领导到了北京,争取到国家资金150万元(其中120万元给湖南做调出种子的补偿,30万元给广东购买汽车,运输“南繁”种子),制种补给粮食400万公斤。推广杂交水稻的资金、粮食得到了保障。
各级各部门的支持,袁老师技术指导,桂东县委坚强领导,桂东人民种杂交稻解决了吃饭问题。桂东成了全国杂交水稻学习的榜样。1977年8月2日,全国杂交水稻生产现场会在桂东召开。先后有3万多人到桂东参观。从此,杂交水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一代杂交稻专家
圈内曾戏说,袁隆平老师科研团队有“八大金刚”和“十三太保”。前者是袁老师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杂交稻育种专家,后者指袁老师培养出来的第二代杂交稻育种专家。
“八大金刚”是早期师承袁隆平的一批人,包括尹华奇、周坤炉、罗孝和、郭名奇、王三良、朱运昌、张慧廉、黎垣庆。
“我一直在袁隆平老师教导、指导、资助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选育、示范、推广工作,并受国内外多个科研部门聘任,传授杂交水稻技术。”郭名奇说。
桂东杂交水稻出名了,得袁隆平老师垂爱,1982年,郭名奇从桂东调到郴州地区农科所工作。1986年11月,又从郴州调入安江农校水稻杂优室。1990年,他调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郭名奇没辜负袁老师栽培。1980年,郭名奇与桂东农技人员一起在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上,获得湖南三等奖、郴州一等奖。郭名奇在郴州工作时,突破性地利用矮秆显性基因,培育出了矮秆郴红不育系,配出的组合矮秆杂交稻,谷结实多、饱满,大米淡红色,口感好,深受山区人民喜爱。郴红不育系杂交稻获得郴州一等奖。同期,郭名奇在水稻中首次发现双胚苗,经过多年努力,取名为“双-3”和“双-13”,这两份水稻材料,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合作研究,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两个双苗材料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的特性(一系法)。
1981年,国家对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颁发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奖人有袁隆平、周坤炉、李必湖、郭名奇、黎垣庆、尹华奇等。同年,郭名奇还荣获一个国家发明三等奖。1992年,郭名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民众“吃饭问题”没解决,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作为首选战略措施。1997年8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受袁隆平老师派遣,郭名奇、邓应德、毛昌祥赴缅甸培训杂交水稻技术人才,并帮助缅甸栽培、推广适合的杂交水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0年,郭名奇退休了,他没闲着,受海南、华南两院和农科院水稻所聘任,一如既往地在袁老师教导、指导下,研究、选育、示范、推广杂交水稻。2006年12月,郭名奇荣获第四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2013年12月,郭名奇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