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桂阳文化园,来一场穿越千年的爱恋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3年11月12日

        桂阳文化园


□ 王成家

桂阳地处湘南,自古为湖湘下两广的通衢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汉初古郡”“楚南名区”之称,被誉为“八宝之地”“千年矿都”“英雄家乡”“蔡伦故里”“冠军之城”。桂阳文化园位于县城东北部的芙蓉新区,占地面积2160亩,总投资5亿余元,是湖南省第一个以展示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公园。

来到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广场——郡县天下广场。《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在湖南南部建立桂阳郡。自西汉初年置郡以来,桂阳已有2200多年历史,历经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等行政区划变革而“桂阳”之名不变,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站在广场入口处,一座气势恢宏的门楼迎面而来,门楼长42米、高18米,华丽大气,古朴庄重。门楼正面匾额刻着“桂阳文化园”五个篆书大字,两边柱子悬挂“三湘之屏藩,两粤之管钥”对联一副,系桂阳乡贤曹德赞在《重修州城记》里为当时的桂阳郡衙所题,意即桂阳是湖南的屏障,通往广东广西的要冲之地。背面匾额为篆书“潇湘风月”意即桂阳是湖南最美的地方之一。置身此处,我们仿佛又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桂阳郡。

接着来到观景台,眼前一汪碧透清澈的湖水,称之为神农湖。湖中心建有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每逢重大节日,打开音乐喷泉,水柱高达四五十米,很是壮观;在水幕的波动中观看影片也别有一番风趣。观景台两侧都建有别致的凉亭,右边是桂花亭,左边是芙蓉亭,“东蓉西桂,共地同荣”,一蓉一桂,寓意桂阳欣欣向荣。

沿着环湖游道按顺时针方向游览,往左边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年古郡文化墙,墙上雕刻的是古代神话故事和汉代时期桂阳郡辖区图,曾有人赋诗概括:“盘古一斧开天地,日月星辰江湖海,女娲撒泥成男女,炼石补天为子民,后羿开弓除恶日,神农创耒天下足,寻金炼铜铸国币,千年古郡是桂阳。”文化墙前面还摆放了11块奇石,分别从桂阳郡所辖的11个县,即郴、便、耒阳、临武、南平、桂阳、曲江、浈阳、含洭、阴山、汉宁的现今所在县实地采集而来。

再往前走,便来到通津码头、舍人亭,这两个建筑是为纪念南宋时期著名学者、主政桂阳的知军陈傅良而建。陈傅良任桂阳知军时,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他了解到桂阳人民日常生活中食淮盐,而淮盐运输需从衡阳经常宁由陆路或水路转运,耗时费力且费用昂贵。于是陈知军在离城最近的舂陵江边修建通津码头,极大地方便了货物运输,并带动了桂阳经济发展。宋光宗时,陈傅良调京任中书舍人,桂阳人民为感念其功绩,把通津码头改为舍人渡,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接下来看到的是循吏碑廊,浩浩桂阳长卷,昭昭循吏名迹。在桂阳历朝历代的治理者中,涌现了一大批清官良吏,或惠政于民,或公正廉洁,为百姓所称颂,如汉卫飒、茨充、许荆、周憬、栾巴被称为“五公”;唐宋元明清的孙颀、陈傅良、戴录、蒋学成、冯文灿等,治桂如家,爱民如子,名垂青史。接着,你会看到一座廊桥,此桥名叫永济桥,是仿舂陵江上的古永济桥所建。原永济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400余年,整座桥梁的建筑用料全部为石灰和条石,八个桥墩均衡排列,其中六个扎在江道上,两个分别搭在两岸南北一线,七孔分别呈弧形,所以永济桥又俗称为七拱桥。《桂阳直隶州志》称其“衡(阳)以南桥壮丽无比”,是舂陵江干流上唯一一座古石桥,也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座花桥,很是有名。

桂阳人自古就崇尚英雄,对三国名将赵子龙更是情有独钟。古时,桂阳在宝山芙蓉峰建有一座赵侯祠,但年久倾塌,已不复存在。为了纪念这位常胜将军,于是在文化园内建了这座赵侯阁,供桂阳的后世子孙瞻仰和祭奠。

往事越千年,我们现在来到桂阳历史沿革碑廊,碑廊集中展示桂阳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的行政体制变更的沿革,及各个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毫不夸张地说碑廊算得上是一部浓缩的桂阳史。

接着是一个亲水广场——神农广场,广场右边雕刻的是一只鹿,左边是一只鹰,广场四周的石栏上雕刻的是二十四节气图,在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雕塑,它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帝,炎帝又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神农是开创华夏稻作文化的先驱,相传神农是受鹰羽翼庇护,吃鹿奶长大,所以人们常说炎帝有三位母亲,分别是生母、神鹰和仙鹿。远古时代,炎帝带领南方部落先民,在骑田岭山区、湘江上游的舂陵水域,发现了野生稻种,奉为天降嘉禾,于是揉木为耒,斫木为耜,制成农具,开垦农田,收获稻谷。这尊神农雕像高15.99米,重15.99吨,纯青铜工艺铸造,神农右手持的是耒耜,左手捧稻穗驻足田野,目视远方,像是在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修路架桥,是利国利民之善举,在文化园建有一座石桥,名为惠政桥。惠政桥是桂阳县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原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政明里村旁。南北朝时期,长沙王车骑长史、大中大夫邱灵鞠次子邱希贤任桂阳太守,择郡城北二十里政明里风水宝地而居,之后子孙繁衍,开桂阳邱氏,后为桂阳望族。宋嘉定初年,进士邱登龙出资建单拱石桥一座,取名惠政桥,意为惠政明里,即引恩惠入村之意,系桂阳建立的第一座石拱桥。

在文化园有一个亭子叫尚书亭,此亭是为纪念东汉尚书胡腾而建。胡腾从小师从汉桓帝窦妙皇后之父窦武,初任荆州部南阳从事,汉灵帝时任窦武大将军府掾,窦武辅佐朝政,密谋诛杀宦官,因奏书泄露,遭宦官假造诏书发兵讨伐,最后窦武兵败自杀,其宗亲家属,全被诛杀。胡腾感念窦武知遇之恩,独自为窦武收尸下葬办了丧事,也被禁锢不得为官。胡腾冒死独自抚养窦武之孙窦辅,把他抚养成人,后被举荐为桂阳孝廉。党锢解禁之后,胡腾重新得到了重用,官至尚书。胡腾护卫圣驾,整肃官风,不畏权贵,义立师门,舍生取义的智勇忠义之举为后人所崇敬,特建此亭以纪念其功德。

古时,桂阳在宝岭芙蓉峰下建有蔡侯祠,年久倾塌已不复存在。现文化园内的蔡侯阁就是为纪念造纸术发明家蔡伦而建。蔡伦发明造纸术,为推动和传播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桂阳人民为了纪念他,有很多事物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如蔡伦井、蔡侯祠、蔡伦路、蔡伦中学、蔡伦广场、蔡伦宾馆等,他是桂阳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在文化园还有一座榜眼亭,是为纪念晚清名士夏寿田而建。夏寿田(1870—1935),名启中,字午贻,自号天畴,桂阳莲塘大湾人,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十八年会试取誊录,任刑部郎中、山西清吏司行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第八名,殿试榜眼及第,取得清代湘南地区科举最好成绩,历任翰林院编修、学部图书馆总纂,与杨度、齐白石均为清末大儒王闿运得意门生。

还有一组湘昆雕像。桂阳是湘昆的发祥地,湘昆与苏昆、北昆并称全国三大昆曲。昆曲是“百戏之祖”,源于苏州昆山一带,明嘉靖年间传入桂阳,与桂阳民间音乐及民俗“嫁接”融合,形成具有山野风味的地方化声腔,受到湘粤桂等地达官贵人、市井乡民的喜爱,一时间湘昆表演团队如雨后春笋,涌现了众多昆班。据统计,解放初期桂阳境内有大大小小戏台四百余座,现保存完好的戏台还有二百二十余座,桂阳湘昆盛极一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桂阳湘昆大戏《一天太守》进京会演,一举囊括全国戏剧文化奖十大奖项,轰动整个戏曲界,《一天太守》还被改编拍成电影《疯秀才断案》在全国上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郴州专辑》节目以《湘昆别一枝》为题对桂阳孕育的这一艺术瑰宝作了专题介绍,节目中湖南省昆剧团顾问李沥青感慨地称桂阳为“有名的昆曲圣地”。2015 年创排的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创剧目奖”“田汉舞美奖”“田汉表演奖”等6项大奖,2016年9月20日,晋京展演,大放异彩、好评如潮。

在文化园建有一排碑刻,称为乡贤碑廊。这里主要是展示桂阳土生土长的贤达名人。它与循吏名迹碑廊互为照应。桂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贤良之士,他们的代表人物有伟大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东汉尚书胡腾,晚清名仕陈士杰,清末榜眼夏寿田,北伐名将徐连胜,“延安十老”之一、司法部首任党组书记李木庵,抗日名将刘放吾,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等。为感念他们的功绩,特建此乡贤碑廊,以激励桂阳后世子孙。

最后,我们看到了一块碑牌刻有“桂阳县”,上面标明建于1913年。远古的桂阳郡走到了今天的桂阳县,可以说环湖游一圈,穿越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