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老师”亦怡然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12月10日

□ 尹振亮

曾经在军营,我被誉为“编外记者”,如今回桑梓,又受誉“编外老师”,听罢,怡然自乐。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刻进我心坎、揉进血脉的经典名言,老师更是我从小最崇拜、有高山仰止感觉的偶像。这不,受某中学邀请,去给师生们讲了几场本土的人文知识课。在一阵阵的掌声中,我感受到了老师的荣光。回眸过去时光,我这位“编外老师”虽然不在教育体制内,每天手拿彩色粉笔给学生描绘人生蓝图,没有手握教鞭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但每年进机关、企业、学校、乡村等地开展的几十场讲座,让我对当老师的荣耀有了切肤之感,满心喜欢。

编内老师因工作性质所限,没法像我这“编外老师”一样,在教学上可以“天马行空”“潇潇洒洒地讲”。编内老师,教语文的就得去钻研阅读、语句、修辞、行文等内容;教化学的就得专攻原子、分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等内容。有的老师甚至一辈子就只教过一两门课程,非常专业专一。

我作为“编外老师”则不然。我可以跨行业、跨学科、跨区域,要讲的内容也“五花八门”,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工作需要来讲;可以不按时间规定,可以站着讲,也可以坐着讲,轻松自如,少了许多的“清规戒律”,多了许多的闲情逸致。

社会是所无墙的大院校,有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天干地支,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都有“高原与高峰”,需要我们去钻去拼。几十年来,我就在这所无墙的大院校里孤独地“修炼”着,追寻着,且获益匪浅,受益终身,也让我在每次的讲座中能够信手拈来素材,细节栩栩如生,让场下听课者听得进、坐得住,觉得有滋有味。

我乃“半路出家”,才疏学浅,可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新闻写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曾经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等。为让全县的新闻宣传工作掷地有声,我把什么叫新闻、如何采集新闻素材、怎么写好新闻稿等内容编辑成课件,一次次地给基层广大通讯员进行专题传授、灌输,赢得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光环。

茶余饭后,一旦有了闲暇时间,别人都去消遣了,而我却坐在寂寞的空间,畅游在快乐的文字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化作一行行饱蘸心血和眼泪的文字,或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让人着迷;或倾诉当下社会的人情冷暖,人间百态,令人深思;或探寻社会的真谛,给人启迪……几十年下来,我竟然堆积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书籍与文稿,闯进了中国作协的百花园,给了内心一点安慰,给了人生一点自信。

人在编外走,情在编内流。每次站上讲台,我内心就在澎湃,精神就会昂扬,目睹着场下那一双双渴盼和信任的眼睛,我的肩上就多了责任,多了担当。我曾无数次地告诫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必须把每分钟、每句话、每堂课讲出精彩,讲出精神。

作为“编外老师”,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有情怀,有大爱,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情怀来自本真,就像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了讲好每一堂课,我走遍了全县860多个村寨,在生活的缝隙间苦苦寻觅着,把发生在每天每个角落的逸闻趣事,把遗存在民间的民俗、民情、民谚、民谣等知识用一根红线串联起来,道出正能量,写出真善美,绘出新面貌。用大景中套小景、长卷中存特写的办法,把讲课内容阐述得活灵活现,使人听后有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嘉禾是湖南省的十大美食之乡之一,我讲课时就注重把嘉禾有名的子姜血鸭、血灌肠、神仙狗肉、清水肉、酒糟活鱼仔、凌云豆腐、过年炸皮肉等美食穿插其中,撩起人们的味蕾,让他们记忆深刻。

人非草木,有血有肉。作为“编外老师”,内心深处还要有大爱,有家国情怀与担当。嘉禾是块红色沃土,每次讲学,我都会眼含泪水,把曾经由毛泽东介绍入党,参加南昌起义、古田会议《决议》起草,担任毛泽东长沙书社总管,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批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舍生忘死、英勇不屈的故事讲述出来……这些年来,我上课的内容包括新闻、文学、历史、人文知识等。

青葱岁月留芳菲,苦涩人生少遗憾。“编外老师”似悬崖峭壁上的松竹,饱经雨雪,历尽沧桑,每天昂首迎接新的曙光。戴着“编外老师”的光环,我不敢说自己的影子会被拉得很长,留存永久,只想把自己脚下的路走得更宽更远,把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别亵渎“老师”二字的声望,别减少“老师”二字的分量,当个“编外老师”亦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