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4年03月18日
□ 通讯员 邓生祥
春雨霏霏,沃土松润。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尽管西蓝花被悉数采收售罄,但所留枝叶仍葱郁碧绿,边上油菜花开正盛。
“接下来将组织村民翻耕土地,将花叶填埋酵化成有机生态肥料,为清明节后种小黄姜打底子。”基地负责人张有发说,小黄姜种植9.8亩,去年收姜5万多公斤,获利20多万元,随后接茬种植6.8亩西蓝花、增收2.4万元,基地带动了沙洲、五一、韩田等周边村民增收6万多元。
言辞恳切、朴实厚道的张有发,是文明瑶族乡兴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当地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多年来,他除了持续发展小黄姜产业外,还种植了380亩柰李、翠冠梨、黄桃等特色水果,实现了家庭收入过百万元。同时,他积极吸收发展118户社员,通过做好技术指导、资金帮扶、信息提供、免费代销达标产品等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果蔬1000多亩,亩均增效4000多元。每年在产供销环节,也为当地村民带来8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多的年均增收3万多元,少的也有4000多元。”
最近几年,张有发自告奋勇担任了文明聚优农品特产联合社的理事长,牵头组织将瑶乡各大农业合作社聚联起来,实行农资采购、技术培训、产品评级标准、物流配送等“五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在为农特产降本增效、提升技术含量、保障品质、共办节会促销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了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遍地开花。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张有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道出了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干群致力共同富裕的心声。
地处罗霄山脉南麓丛山的文明瑶族乡,境内留有长征途中“五部一行”革命遗迹,发生在沙洲瑶族村的“半条被子”故事更是感动人心、传遍中国。多年来,该乡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地理气候优势,积极发展了柰李、水蜜桃、翠冠梨、金银花等特色产业,持续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当前仅柰李产业挂果面积就有3.8万亩,年产量7.6万吨,年产值7.6亿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国柰李之乡”。
“半条被子”故事“火”了之后,该乡以沙洲红色旅游景区为引擎,抢抓机遇精准施策,除了扶持沙洲发展农旅经济、促进村民致富外,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将沙洲村、快乐村、五一村、韩田村、秀水村、文市村、新旭村、新东村、楼江村、东山村、文明社区“十村一社区”并联起来,制定落实《环沙洲区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行动方案》,采取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一起抓、红色教育和特色产业一起抓、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一起抓、基层党建和干群关系一起抓的方式,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社区行动,统筹推进了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协调联动均衡发展。
沙洲瑶族村纪念广场边,装扮一新的瑶绣共富工坊内,数十位绣娘正围桌而坐忙着刺绣。“工坊年前揭牌建立,姐妹们在家门口上班兴致高涨、干劲足。”工坊负责人曹端秀说,当前工坊吸纳本村和周边村50多位妇女就业,采取集中上班、临时出工和领活回家等方式,结合简单刺绣、独立完成、兼具刺绣和表演技艺等情况,日薪分为50元、100元、200元三档。
“我们一直在思考,游客来了沙洲村,能带走什么?”据郴州市委派驻沙洲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介绍说,环沙洲区域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红火,但瑶族古村和民族特色挖掘利用不足。去年以来,当地组织干群代表远赴广东乳源、广西贺州等地参观学习,请来瑶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接续开办3期培训班,培育100多名“绣娘”,以工坊形式促进妇女增收。
春日鸟鸣啾啾,交织机声嗡嗡,位于红色沙洲景区大道环线边的梦洁沙洲情家纺工厂内,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活生产,一派热闹繁忙景象。“工厂日产300余条被子、1000余个枕芯,更为重要的是安置了当地群众50余人上班,促进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这几年,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新增种植12615亩特色水果、1015亩生姜、1723亩辣椒、1713亩金银花,做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通过深挖文化底蕴、民俗风情,实施城乡风貌提质、人居环境治理,新增发展了文市瑶乡、塔林瑶寨等4个景区景点。丰富沙洲景区项目的同时,也带动发展26家民宿、16家餐馆,新增310个就业岗位,有力促进了片区群众共同致富。
如今,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形成了红色文旅、特色农业、多彩农旅等多元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强力驱动引领瑶乡群众走上共同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