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县域 作者:来源: 2024年12月09日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通讯员 曹煦涵)近日,笔者从苏仙区白露塘镇龙潭村获悉,近年来,该村创新实施“四个一”工作法,即建好一个班子、派好一个书记、选好一条路子、用好一个政策,将龙潭村从过去的人心难凝聚、环境难整治、经济难发展、治理难改善的“四难”移民村,转变为现在的组织建设有力、村容村貌优美、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生活满意的“四变”宜居村,并获得了“省级卫生村”“郴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龙潭村位于郴州大道旁,因2000年三峡移民而组建、靠近龙潭湖而得名,系目前全国最大的成建制三峡移民村。为加强组织领导,该村团结班子力量拧成“一股绳”,明确班子成员职责分工,并制定例会和“议事日”制度,每周一召开“两委”班子工作例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确定为村级“议事日”,累计解决各类困难问题10余个。同时,龙潭村将全村划分为4个片区,明确各级“三长”24名,张贴便民服务卡370余张,全年提供“微服务”60余次,让“村里事”变成“自己事”,激发村级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活力。
针对移民村的特点,苏仙区选派一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正科级机关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聚焦本地资源,向上争取移民后扶资金29万元用于阵地建设,全面升级硬件软件配置,翻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同时,龙潭村持续挖掘村内闲置资源发展潜能,探索符合实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着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将两处共2000平方米的发展用房,以每年13万元全部出租,建成产业大楼,吸引在外经商人员投资建厂,解决村民就业20余人,每年人均收入5万元;以每年8000元出租闲置村集体土地;利用光伏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投资蔬菜基地分红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3万元到现在的20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该村还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反哺”机制,开展“村里喊您买医保”医保缴纳补贴活动,为缴纳医保的村民每人发放补贴50元。
此外,龙潭村还用好用实三峡移民后扶政策,将400万元的移民后扶资金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及三峡新增安置点项目建设,先后完成了村内鱼塘1口、高标准水井2口、路灯18盏的修缮工作。为切实保障移民群众住房需求,该村还规划占地38亩、住房380套的安置地,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村“两委”成立由11人组成的建房理事会,大力推进安置地建设。目前,该村已经完成新增安置点项目土方作业和供水,预计2025年底群众可住上舒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