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邓华建议放弃两沽攻打天津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3月16日

□ 陈其林

开国上将邓华,中国人民志愿军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第二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紧列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之后。”他自信、智慧、果敢,在平津战役中的一个建议,就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并为此改变了制定的战略决策。

邓华1910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南郴县永宁乡(现为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原名邓多华。1925年,他到省城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出于对罗曦、郭亮、罗迈(李维汉)、李达等人的仰慕,去掉了名字中的“多”字,改名为邓华。1928年春,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且随部队走上了井冈山。邓华参加了井冈山三次反“会剿”与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率领红二团走上长征路,掩护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在抗日战争中,邓华率领部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在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多次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在百团大战中,邓华指挥4个团及察绥支队等八路军部队,与日军共进行9次战斗,歼灭日军500余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邓华被派往东北,随着中央被派往东北的干部于11月1日到达沈阳。与此同时,国民党为了争夺东北,在美国海空军的帮助下,给东北输送部队。根据东北的斗争形势,中央指示东北局“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以中、小城市,次要铁路与广大农村为重点,创立根据地。12月,东北局成立了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1947年,邓华任辽吉军区司令员,率领辽吉纵队血战四平之后,辽吉纵队改编为第七纵队。在锦州战役中,邓华率领第七纵队歼敌3万余人。

1948年11月25日,辽沈战役刚刚胜利结束,中央军委与毛主席命令东北野战军停止休整,向华北挺进。邓华于12月16日率部来到了塘沽以北40里的一个小镇。这次,他受命指挥第七、第二、第九3个纵队。在中央军委看来,打平津战役,塘沽、大沽是切断傅作义出海南逃的通道。毛主席起草的关于平津战役战略部署的电文中指出,“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傅作义60万兵力,东起唐山、西达平绥线的柴沟堡,摆成一个长达500公里的人字长蛇阵。拿下新保安,他无法向西;攻克塘沽,他无法出海南下与蒋介石会合。因此,毛主席才会在电文中的塘沽后面括号里写上“最重要”3个字。

对于新保安,毛主席一共10封电报指挥作战,12月22日,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杨罗耿兵团)占领新保安,歼敌王牌35军两个师及保安部队共1.9万人,军长郭景云自杀,副军长和两个师长被俘。

新保安已攻克,接下来就是塘沽了,形势逼人。12月23日,邓华带队,与协同作战的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来到前沿勘察地形。盐田平坦,这样的地形于我不利,不好打。“这样的地形是不好打,总部有命令,由你指挥,不好打也得打。”刘震说。

邓华盯着地图整整思考了两天,觉得应该放弃攻打塘沽,先取天津。邓华认为这件事要分为两步走,为此,他单独签名发电报给平津前总,只写了攻打塘沽之难。这是邓华的第一步。

果然,第二天参谋长刘亚楼就来到了塘沽前沿,见到邓华说:“你的一纸电文,把我们这么多人都调来了。”

在邓华的陪同下,刘亚楼等人在海堤、盐田、河汊一带勘察,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地形,歼灭不了敌人,还会招致大量伤亡。邓华立即实施第二步,把攻取天津的方案提了出来。刘亚楼一听惊呼:“妙招!” 改变攻击方向,打大城市天津,这是大事,要报中央军委。为此,建议不打两沽,转而攻取天津的报告,由邓华与刘亚楼共同签署发出。12月29日11时,邓华收到了毛主席的回电:“放弃攻击两沽,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

天津战役,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军13万余人,活捉了国军司令陈长捷、军长刘云翰以及林伟俦等高级将领。

天津战役的胜利,彻底切断了北平敌人出海南逃与蒋介石会合的通道,使傅作义集团成了瓮中之鳖。傅作义两次派人出城与解放军谈判,直到天津战役结束才意识到,他已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

和平解放北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北平是以和平方式结束战争的第一个榜样,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被称为“北平方式”。

本文参考书目:《中国共产党郴州历史》《邓华将军传》《邓华画传》《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毛泽东年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