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走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4月09日
□ 通讯员 邓生祥
白天,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谭诗华带领队员穿梭于村巷,收集民意民需;晚上,组织召开干群议事会,推动民生实事落地;临睡前,还会回顾一天的工作进展,经常至深夜。自2021年5月驻村以来,谭诗华一心扑在为村民办实事上,抢抓各种时机,只为留下更多帮扶足迹。
沙洲瑶族村是红军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近年来,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聚焦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产业发展、农旅融合、文明建设、家园共建等重点,综合施策、持续发力,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开创了内外兼修、业兴人和的新局面。
谭诗华对沙洲的变迁如数家珍。他说:“8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收入翻了番,人均收入大幅增长,一系列幸福工程落地见效,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筑牢红色引擎,激活治理“满池水”
晨光初露,沙洲瑶族村的村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屋前屋后,准备早餐。“沙洲是一家,共治靠大家”的意识深入人心。然而,谭诗华初到沙洲瑶族村时,村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房前屋后随意晾晒衣物,家禽家畜放养,不少地方脏乱,人居环境卫生评比时,甚至还有人家门难进、脸难看。
“乡村治理,从心开始。只有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才能凝聚共识,激发共建共享的动能。”谭诗华与乡村干部一碰头,便找准了症结,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
这些年,沙洲瑶族村深入推进党组织“五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特色党建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同时,探索实施“党建+”工作模式,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具体实践,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了基层堡垒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沙洲瑶族村因地制宜建立了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作会和好人协会“四会”组织,打造“支部+N”的共护共治矩阵,构建到边到底的管服网格。通过融合红色文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创建群众组织、开展文化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十佳”评选活动、设立道德红黑榜、开辟“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兑换物品等措施,激发了全体村民参与共治共享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如今,村民已从“门难进、脸难看”转变为“齐上阵、一起干”。
催发多元业态,拓展共同富裕“金盆地”
旭日东升,沙洲瑶族村农特产一条街热闹非凡。“90”后创业者朱晓英是广东潮汕地区远嫁过来的外地媳妇,过去一直待在娘家,看到红色沙洲4A级景区火热,便回村开起特产店和奶茶店,年收入逾2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沙洲瑶族村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理念,锚定种果子(树)、开店子、摆摊子“三子”主导产业,引导扶持村民种植水果,统一规划建设农特产品摊位,引导发展民宿、餐馆、商店,提供景区务工岗位,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使得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吃上农旅饭,鼓起钱袋子,背后是基础设施的支撑。在乡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沙洲瑶族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农文旅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沙洲瑶族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投资建设村办企业项目,提质改造集体创收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去年,沙洲瑶族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
如今,沙洲瑶族村依托特色资源,发展了20多个农文旅业态,村强民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促进幸福升温,赓续血脉相通“鱼水情”
夜幕四合,沙洲瑶族村民俗广场流光溢彩。67岁的张美英作为广场舞队队长,正带着姐妹们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排练长鼓舞、腰鼓舞和扇子舞。张美英老两口靠着种果树、摆摊,年收入稳超4万元,还享受着村里发放的幸福红利。
近年来,沙洲瑶族村除了扎实推进“五办”服务外,还以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和实施“五大幸福工程”为统揽,不断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收获感。依托日益壮大的集体经济,沙洲瑶族村开设“湘妹子能量家园”,开办“幸福食堂”,发放养老补贴,参投医疗保险费,举办“幸福节会”,促进全村幸福升温。
如今,红色沙洲集“四区一带”于一身,滋养着村民的幸福生活,生动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景象。谭诗华表示,沙洲瑶族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鲜活样本,创建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