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2 作者:来源: 2025年04月29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祉含
晨雾漫过苏仙区飞天山镇龙湾村的青瓦时,“河边边”面包屋的砖窑已升起青烟,店主杨巧利落地将发酵好的面团送进窑口,柴火噼啪作响,麦香混合着果木香在院子里弥漫开来。这是2025年4月最寻常的一个清晨,也是这家小店开业的第158天。
2011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杨巧,在大城市做过服装批发、开过餐饮店。4年前,与丈夫一起返乡创办露营基地的她,大概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村里起得最早的人。
转型的念头萌生于2024年夏天,露营基地周边突然冒出四五家同行,同质化的天幕帐篷让杨巧嗅到了危机,但周末基地不断涌入的人流又证明着乡村的潜力。
“还有什么项目适合乡村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她和丈夫辗转多地考察,最终被窑烤面包勾住了脚步。“生火烧窑,把窑烧热,火灭了才能开始烤面包,这在城市里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求的差异化。”杨巧说。
回村后,河边闲置多年的农房被夫妻俩承包下来,成了试验场。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老建筑本身的质朴风貌,再加上一番修旧如旧的精心改造,让这里迅速成了新晋打卡地。开业当天,第一炉面包还没熟,拍照的年轻人已经挤满了院子。
“等待是体验的一部分。”杨巧坚持面包窑全程开放,让顾客不仅能品尝新鲜出炉的面包,还能目睹面包师劈柴、生火、烤制的全过程。“生意好的时候,店门口的车辆有百余台,一天卖出500个面包还供不应求。”杨巧说。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撑。“政府不仅帮助硬化200米进村道路,更在租地改造、邻里协调等方面全程护航。”杨巧说。政府的助力和火爆的生意,让杨巧和丈夫有了更坚实的底气,他们计划扩建一个更大的厨房,缓解“一包难求”的局面,同时计划推出“一日面包师”等深度体验活动,尝试从产品销售向体验消费优化升级。不仅如此,他们还筹划与瓦窑坪历史文化街区、五盖山国际森林康养度假区等周边旅游资源形成联动,设计“窑烤面包+乡村漫游”文旅组合产品,引导顾客在等待面包出炉的时间里去探索周边的景点,共同构建飞天山镇的乡村旅游品牌。
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正用柴火和麦香标注着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