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希望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5·12”国际护士节特辑

版次:A04    作者:来源:    2025年05月12日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部分护士合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凯丽: 将无私奉献当成一种习惯 “当无私的奉献变成一种习惯,爱的光芒就会开始闪耀——为患者、为苍生。爱之所在,福泽四方,化为永恒。” 在市三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句医护互勉的话,是点亮护士黄凯丽职业信仰的一盏灯。 3月25日9时许,刚下夜班的黄凯丽和同事在医院附近吃早餐,看见邻桌一名女士突然瘫倒在椅子上,面色惨白,失去意识。她立刻放下筷子冲过去,为这名女士把脉、调整体位,做完生命体征评估与判断后,马上与同事分工救援:自己留在女士身边守护观察,同事飞奔回医院呼叫急诊科急救人员。短短2分钟后,急救人员推着平车赶到现场,将女士安全送到抢救室。得知女士怀有身孕且转危为安的那一刻,黄凯丽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面对病人家属的感激和同事的夸赞,她微微一笑:“这是我们护士应该做的。” 今年65岁的曹小红(化名)家住北湖公园附近,每逢端午、中秋佳节,她都会亲手包些粽子、饺子送给黄凯丽,以感激她曾经给予老伴的悉心照顾。 曹小红的老伴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年前多次在市三医住院治疗。“我年纪大了,独自照顾老伴有些吃力,搭帮这里的护士,帮我为老伴漱口擦身、端屎端尿、雾化吸痰。老伴冲我发脾气的时候,黄凯丽就像亲闺女一样开导我、安慰我……” 其实,对于黄凯丽来说,在15年的护理生涯里,她早已习惯把病人当成亲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病患大多是患有慢性肺疾病的老人,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复发。除了为患者提供打针、换药、吸痰、监测病情等医疗护理之外,翻身、拍背、喂食、安抚情绪也是护士的必修课,一来二去,医患不仅渐渐成了朋友,还胜似亲人。 有些老人长期卧床,脾气难免变得暴躁,抗拒治疗、辱骂护士,甚至砸东西。起初碰到这种情况,黄凯丽觉得十分委屈。后来,她学会了换位思考,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指责和误解,总能耐心解释、笑脸相对。“这种换位思考,成了我面对高强度护理工作时进行自愈的最好方式。” 科室护士长何敏形容黄凯丽是“六边形战士”:不仅护理技能、自我情绪管理、病患安抚、新技术钻研、新护士带教样样在行,还特别有集体意识。“2022年底,我们科室日均感染住院的老人有100多名,平均每名护士需要照顾20多位患者。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让不少护士也病倒了。黄凯丽默默分担着好几名同事负责的病人,每天能连轴转上14个小时。”何敏说。“大家都不容易,我想着自己能坚持就尽量坚持,毕竟,还有那么多病人需要我们。”黄凯丽笑着说道。 2022年、2024年,黄凯丽先后被评为院级优秀护士,科室“安全之星”“互助之星”。


        脊柱神经外科杨蕾: 用专业和智慧架起医患连心桥 杨蕾的父亲是一名村医,从小目睹爸爸救死扶伤的经历,让她立志要当一名护士。“爸爸说我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一定能把病人照顾好。” 从儿科到脊柱神经外科,从护士到护士长,从最初看见死亡和血肉模糊的伤口会发怵恐惧到如今面对任何严重创伤都能泰然自若、沉着应对,在与市三医共同成长的17年里,杨蕾精进了技术、淬炼了心理素质、提升了共情能力,也升华了对护理职业的认知:不仅能够治愈伤口,更要能够在倾听与安抚中给予病人希望和力量。 一天傍晚,科室正在进行白班、夜班交接例会,急救的警铃声突然响起——一名胃巨大溃疡患者突发大出血,鲜血呈喷射状射出,瞳孔逐渐散大,情况非常危急。科室紧急启动多学科合作救治通道。此时,本该下班的杨蕾迅速加入抢救队伍,娴熟地给患者留置胃管、引出淤血,为胃肠减压,确保呼吸道通畅,直至完成栓塞介入手术成功封堵出血口。 “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慢慢恢复,在场的20余名医护人员个个都眼眶湿润、激动不已。在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守护生命的神圣。” 为了应对这种“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接力”的紧急状况,杨蕾积极参加科室定期举办的不同病种的应急演练,通过以练促学、强化记忆,直至对各种病情的护理流程了然于心,形成肌肉记忆。 面对家属的质疑、误解和抵触,杨蕾积累了一套应对经验:用心倾听患者声音,及时了解患者诉求,仔细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换位共情患者的疼痛和家属的焦虑,力求实现医患间相互理解的双向奔赴。“我想,这就是护理的温度吧。”杨蕾说。 2024年的一天,正当值班护士忙得团团转时,一名车祸患者突发心搏骤停,彼时身怀六甲的杨蕾来不及多想,立刻冲进病房,俯身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按压。 邻床的老奶奶拉着她的衣袖,忧心忡忡地劝说道:“姑娘啊,你都怀孕了,这么使劲要不得……” 那一刻,额头渗着汗珠子的杨蕾不禁红了眼眶:“虽然我不能停下手中的动作,但患者善意的提醒像一股暖流击中我的心房,给了我莫名的力量。从那以后,我坚信,人心是相通的,护士和患者之间没有化解不了的难题。” 同科室护士张倩兰说,作为科室的“理论知识库”和技术担当、操作能手,面对任何疑难病例,杨蕾都不会茫然无措,“她一定会熬夜查阅资料,反复实践探索,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护理规范共享给我们——她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以专业为武器,用智慧去赋能,以人文关怀为纽带,架起医患和谐信任的桥梁。”


        重症医学科粟飞艳: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在封闭的空间,既做专业的医学护理,也做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将一个个生命垂危的危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这是重症医学科(简称“ICU”)护士粟飞艳的工作日常。 在扎根ICU的14年里,粟飞艳精心呵护了成百上千名病人,却在父亲车祸病重时无法赶去床前尽孝。 “那时正是万家团圆的春节假期,轮到我值班,10多名昏迷的危重患者24小时不能离人。”粟飞艳感慨,尽管家人理解ICU护士黑白颠倒、没有节假日的工作性质,但这件事还是令自己内疚了很久。 在监测仪嘀嘀声中陪伴的漫长黑夜里为昏迷患者调整呼吸机参数、清创换药、穿刺插管、翻身按摩、处理排泄物,在晨曦初现的黎明时抢救患者……这些都是粟飞艳工作中最为常见的画面。当很多同事承受不了ICU护理的繁琐和压抑而逃离时,她却丝毫没有动摇:“那些既苦且累的活,总得有人去做;那些脆弱的生命,总得有人去守护。” 2024年春天,一名50多岁的尿毒症患者突发脑出血和胃溃疡,同时做了开颅和开腹手术,病情十分严重,被送进ICU时还伴有持续性腹泻,皮肤严重溃烂等症状,仅腹部就插了6根引流管。 “我们每隔1个小时监测记录她的生命体征,每隔2个小时为她翻身擦洗,每隔4个小时为她喂食喂水,每隔2天搬运她下楼做血液透析……”在粟飞艳和同事的精心护理下,患者溃烂的皮肤全部治愈,在昏迷3个月后奇迹般苏醒。 患者康复出院后,家属感激不尽,写来感谢信,送来锦旗。“当患者含泪握住我的手时,我更加坚信生命的顽强和韧性,它就藏在医护人员不离不弃的每一秒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有人说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但在粟飞艳看来,ICU更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而她们,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面对惨不忍睹的创伤、随时发生的死亡和复杂人性的考验,粟飞艳要求自己不仅需要强大的内心,还需要过硬的技术:能唤醒生命的意识、能熟练操作每一台设备、能精准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在混乱的抢救现场保持冷静。 多年来,她秉持“技术精进永远在路上”的追求,工作之余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加进修和培训,多次荣获“优秀护士”“十佳护士”称号。 跟粟飞艳同事多年的护士曹佳丽说,除了护理技能令人信服外,粟飞艳对病人的耐心细致更是令人动容:“尤其是在如何唤醒患者的求生意识上,她的语言总是那么温柔而有力量。”


        儿科何丽英: 用匠心换取家属的安心 49岁的何丽英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经整整30年。与她同期入职的护士大多已经转岗或者离岗,唯独她还坚守在临床一线,穿梭在走廊病房,为患儿打针换药、加油鼓劲。 何丽英说,儿科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成人病患会明确描述不适症状,而孩子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号啕大哭。“我们需要学会从孩子的哭声和表情中去判断病情,分辨他们是饥饿、疼痛,还是恐惧。” 现实中,一个孩子生病,三五个大人陪护是常态。儿科护士的一切护理操作都在好几双焦灼目光的注视下,压力可想而知。 “以打针为例,穿刺若没能一次成功,很有可能挑动家属敏感的神经,招来埋怨和愤怒。”她说,如何克服这种压力?除了让穿刺更快、更准,用匠心换取家属的安心之外,还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为此,刚入行时,何丽英总是仔细观察带教老师在孩子细嫩皮肤上精准摸寻血管的秘诀,潜心分析护士长穿刺时的进针技巧,反复研究幼儿解剖图上的血管分布特征,并在实践中练就与幼儿巧妙互动的绝活。 一次次对失败的总结反思,一次次在同伴和家人身上的摸索练习,何丽英日渐胆大心细,没有了“给孩子打针时战战兢兢、双手颤抖”的尴尬,逐渐成长为“面对任何状况的小孩,都能一次性穿刺成功”的行家里手。“在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的出生率顶峰时段,我每天需要给100多个孩子穿刺扎针。”她说。 几年前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科室电话突然响起:一名2岁小女孩不幸溺水导致心跳和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持续了近半个小时依然希望渺茫,请求儿科支援! “多可爱的孩子啊,你可千万不要放弃。”冲向急诊室接力抢救的何丽英一边在心里祈祷,一边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静脉药物注射、心肺复苏按压,每个救治动作都精准到位。 在持续救援45分钟后,小女孩终于有了动静,心跳和呼吸开始恢复,家属喜极而泣。“那一刻,我既震撼又欣喜——为孩子顽强的生命力,也为医护人员的不离不弃。”她说。 来自临武县的小军(化名)体弱多病,患有喘息性肺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后转至市三医儿科住院治疗。在何丽英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下,孩子康复出院。时隔多年,小军的妈妈依然不忘何丽英的这份精心呵护:“她温柔和气、耐心细致,不仅针打得好、设备操作熟练,还特别热心有爱。看到我焦虑忧愁,她还经常来病房走动,询问小军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宽慰我。” 小军出院后,执意让何丽英做了干妈。日后再有头疼脑热的时候,小军妈妈也是第一时间向何丽英咨询求助。 多年的工作实践,让何丽英深知,护理不仅是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还是爱与责任的传递。每当看到患儿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恢复健康,患儿家属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她的内心就会充盈着满满的成就感。 “我们治愈生命,生命也在治愈我们。”何丽英说,这是她坚守临床一线30年的答案。 从青丝到白发,从徒弟到师父,如今,何丽英正将自己的职业经验倾囊传授给新来的护士,将南丁格尔誓言一代代传承下去。她和颜悦色的脸庞、温柔铿锵的话语总令晚辈们深感亲切,备受鼓舞。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谭洁 通讯员 陈荣梅 陈平平 高郁婷

护理工作凝聚着爱与奉献,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护士队伍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三医”)向全院543名护士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她们在年复一年的流转时光里恪守初心使命,默默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用平凡的努力为成千上万名患者带去暖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