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4 作者:来源: 2025年05月22日
参赛作者:罗玲香(郴州市第一中学)
初到郴州那年,苏仙岭的雾总让我想起萍乡的武功山。两座山隔着五百里湘赣大地遥遥相望,却用相似的湿润氤氲抚慰着游子的心。2020年秋,我走进郴州市一中校园,这座百年学府食堂飘出的鱼粉香,接住了江西姑娘的忐忑与期待。
早上的食堂总飘着鱼粉的鲜辣。最初是王老师见我盯着她碗里红油发亮的汤底,笑着把碗推过来:“小罗尝尝,我们郴州人的醒神汤。”那碗鱼粉的滋味像极了初登讲台的岁月:师父王海萍老师手把手教我提升教学能力,一字一句如熬鱼汤般耐心,教备组集体备课扎实有效,思维的碰撞如剁辣椒般铿锵热烈,公开课前的忐忑、焦虑在晨雾中翻腾成鲜香的汤头。记得第一次讲授《荷塘月色》,我像准备珍馐般反复试讲,可学生对于朱自清的“自由之境”仍然不知其味。教备组的老师点拨我:“书就像熬汤,总得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咂摸个中滋味。”四年过去,我学会了在鱼肉将熟未熟时撒紫苏增香,也懂得了在课堂生成处留白等待。当学生在《乡土中国》读书分享会上用郴州方言演绎“差序格局”时,我忽然明白,教育恰似这碗鱼粉,总要熬够火候才能激出真味。
苏仙岭的台阶数着数着就成了我在郴州教学的岁月标识。教室里吟诵“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时,我从文学角度带领学生品味秦少游诗词的魅力,学生品读之余向我细数他们在郴江河畔的童年趣事;课堂上阅读《百合花》时,我向同学们讲述新媳妇献被子背后的军民鱼水情,他们由此受到启发,给我讲述“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岁月变迁中我忽然懂得教育是双向的滋养——我在教他们解析文本,他们在教我读懂这座城。
又是一个在食堂嗦鱼粉的早晨,凝望着碗中升腾的热气,我想,在这片土地上我收获的不仅是栖凤渡的香辣、东江鱼的清甜,还是百年老校沉淀的智慧和山水浸润的师者情怀。当早读声漫过香樟树梢,我知道自己已从异乡人变成了摆渡人,载着少年们驶向远方,而船桨永远浸染着郴山郴水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