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文明家庭赵长军家庭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6月29日
赵长军家的全家福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卫
在宜章县莽山瑶族乡永安村,住着赵长军、江文革一家。夫妻俩都是人民教师。女儿江梦南半岁时因药物导致极重度神经性耳聋,世界从此陷入寂静。
求学路上,女儿曾因听力障碍被学校拒收,只能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小学。然而,这个家庭用深沉的爱和非凡的坚持,陪伴江梦南以惊人的毅力一路前行。他们的故事,在无声世界里奏响了动人的生命乐章。江梦南当选“202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的家庭荣获了“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
命运突转,爱与坚持点亮希望
1992年8月,女儿出生。父亲赵长军为她取名江梦南,寓意“梦里江南、岁月静好”。然而,这份宁静在梦南6个月大时被打破。一场高烧引发的小儿肺炎,因用药导致她患上极重度神经性耳聋。
面对医生“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办法治愈”的断言,赵长军夫妇的世界瞬间崩塌。赵长军回忆道,“这对我们的打击非常大。”妻子江文革当时差不多晕倒下去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常在半夜惊醒,大叫一声,大汗淋漓地跳起来。
“生活得继续,整天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赵长军说。他们抱着一丝希望,带着襁褓中的梦南踏上漫漫求医路。气功、针灸,只要听说有一线可能,他们都愿意去尝试。
求医费用大,一家人精打细算到极致。“日常理发都是我老婆给我理的。”赵长军比画着说。全家人的早餐也从不在外面吃。他们还利用空闲时间承包小茶园,用辛勤的汗水换取每一分救女的希望。
一年的奔波收效甚微,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时,1岁半的梦南一声模糊的“ma”,重新点燃了全家人的希望。夫妻俩毅然决定:走言语康复之路,让梦南融入正常社会。
从此,每天饭后,他们把梦南放在腿上,对着镜子,从口型、音调、气息进行观察训练,让梦南触摸声带感受震动。一个简单的发音,往往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梦南语言能力在两岁多时追上同龄人,3岁顺利进入幼儿园。
直面困境,坚韧铺就求学路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因听力障碍,梦南被普通小学拒收。看着幼儿园同学们一个个登上台阶步入小学,她只能坐在台阶上哭泣。母亲江文革坚定地告诉她:“听不见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用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第二年,梦南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小学。
面对女儿只能依靠读唇语学习、无法完全依赖课堂的现实,赵长军夫妇看得很远。他们深知,女儿最需要的,就是自学能力的培养。
家里的学习方式悄然改变。父母不再亦步亦趋地讲解每一道题,而是鼓励梦南先自行钻研知识点、完成练习,再一同检验成果。
求学路上,困难重重。在父母的引导下,梦南养成了“遇到困难埋头往前冲”的坚韧性格。初中时,她因听力障碍,成绩一度垫底。但她没有气馁,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父母给我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就是教我学会一步一步去克服人生中的各种困难。”江梦南说。
夫妇俩也拒绝因女儿听力缺失而过度保护。当医生告诫“平衡能力差,最好不要去学骑车、游泳”时,赵长军反问:“这些其实都是生活必需的一种技能,她若不能突破,如何成为正常人?”于是,在安全的守护下,父亲陪女儿一次次摔倒又爬起,直到她能稳稳地骑上单车;全家一起陪她在水中练习,直到她能自如地游泳。
温暖港湾,爱心传递邻里间
“我们深知,一个听障孩子更需要绝对的安全感,而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基石。”赵长军说。
于是,家成了梦南最温暖的港湾。“家庭故事会”是雷打不动的晚间仪式。赵长军描述:“吃了晚饭以后,散散步,聊一聊。回到家里,有的时候大家讲讲故事,爸爸讲,妈妈讲,梦南也要讲。还有就是相互开涮,经常演《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她跟她妈妈站在一边,故意来开涮我。”月光明亮的夜晚,一家人还会找块空地,轮流表演节目跳舞。这些简单快乐的亲子时光,充满了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好好说话”是赵家的铁律。江文革说:“有什么话,好好说出来,不要带着情绪。所以,有很多问题就很好沟通了。”这种平等、尊重的沟通氛围,让梦南即使后来在生活中、求学时遇到挫折,也始终淡定从容,乐于与父母交流,一起想办法。
这份内化于心的“与人为善”,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家门之外。退休之前,相处了几十年的邻居成了亲人。“即便后来搬离了旧居,每次回到老地方的时候,那都是像亲人。”赵长军自豪地说。隔壁的曹阿姨、谭阿姨,早已被梦南视为“外公外婆”。相互之间,一碗热汤、一碟点心,承载着超越血缘的浓浓情谊。
更可贵的是,因为“自己淋过雨,就总想着为他人撑一把伞”,梦南语言康复的成功经验,通过他们无私的分享,为许多陷入同样困境的听障家庭带去了希望。
这份爱的传递也深深影响了梦南。在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会长期间,她带领团队组织论坛、举办体验活动、参与公益行动,起草发布《做“无障碍天下”使者倡议》,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帮助更多人获得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