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 温情 文明

——资兴市“三维度”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6月29日

□ 通讯员 文秀娟

近年来,资兴市以“司法保护、社会协同、家庭参与”为核心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将文明实践理念深度融入保护工作各环节,探索出一条“法治+温情+文明”的未成年人保护新路径。该创新实践不仅获得国家级媒体推介,还为基层社会治理与文明风尚培育提供了示范样本。

司法保护筑基:

专业审判与文明法治教育双轮驱动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圆桌审判”模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6月16日,资兴市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审判室墙角的心理辅导室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与涉案未成年人轻声交谈。被告人小辉(化名)原本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在法官的耐心引导下,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真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种圆形审判桌取代传统矩形布局的审判模式,不仅减轻了小辉的心理负担,也为他的改过自新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柔性法庭”机制自2011年全省首个独立建制少年法庭成立以来,已为近200名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干预服务,成功调解219件家事纠纷,让司法温情与文明引导在审判中同频共振。

近三年来,法院与公安、社区联合建立的社会调查机制累计形成362份未成年人成长报告,同步发出58份《家庭教育指导令》和57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将文明行为引导纳入监护督促范畴。该市依托资兴市少年法学院这一文明实践阵地,年均开展60场次模拟庭审、案例观摩等文明实践活动,20余名法治副校长深入校园开展“法治与文明同行”宣讲88场,将3万余份融合文明公约的普法资料递到4000余名青少年手中,让法治精神与文明规范在实践中深度融合。

社会协同聚力:

阵地建设与文明风尚培育同频共振

在资兴市,儿童之家如同一个个爱心驿站,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关怀。近日,在资兴市儿童之家,13名乡镇儿童督导员正带领留守儿童开展“文明餐桌”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现场,儿童督导员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向留守儿童展示不文明就餐行为及其危害,并组织孩子们分组讨论。“吃饭不能挑食,要把饭菜都吃光。”“不能在吃饭的时候大声吵闹,那样会影响别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在随后开展的模拟用餐环节中,孩子们在欢乐氛围中深刻理解了“光盘”行动、“文明餐桌”的意义。

资兴市民政局投资600万元建成的215个儿童之家与13个未成年人保护站,同步挂牌为文明实践微阵地,215名村儿童主任兼任文明实践辅导员。在“爱伴成长安全‘童’行”等100余场关爱活动中融入文明倡导元素,发放文明风尚倡议书等宣传资料8000余份。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困境儿童关爱项目,已走访慰问200余名留守儿童,将文明认知融入生活关怀。

近年来,资兴市妇联打造的“新时代·好家风·好家教”公益课堂累计开展近200场,服务家长近万人次;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在60余场“与法同行 守护未来”活动中增设文明维权案例教学,引导儿童以文明方式表达诉求。资兴市文明办联合资兴市人民检察院打造的“未检基地”年均开展“文明倡议+法治教育”宣讲30余场,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家庭参与筑防:

亲职教育与基层文明治理深度融合

“这份《家庭文明建设手册》请您收好,家庭教育需要兼顾品德培养与文明传承。”5月27日,资兴市人民法院干警向吴某、黄某发出家庭教育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督促其履行监护职责的同时送上文明家风指南。该市建立的“司法+家庭”联动机制已发出87份督促监护令,依托家长学校、少年法学院开展“文明家庭中的亲子沟通”等主题活动80余场,将文明理念融入家庭教育核心内容。

在基层治理中,该市通过“文明积分银行”,将家长参与未成年人关爱活动的行为量化为积分,积分可兑换社区服务或生活用品。在资兴市唐洞街道茶坪瑶族村,文明积分银行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谢某便是积极参与者之一,她常带着孩子投身各类未成年人关爱活动,如儿童读书分享会、陪伴儿童做手工等。这些善举都被详细记录,换算成积分存入她的文明积分银行存折。近日,凭借累计的积分,谢某在积分超市兑换了孩子心仪的学习用品,还有自家需要的生活用品。这一举措不仅让谢某更有动力,也带动众多家长踊跃参与,为村里的未成年人营造了更温暖的成长环境。资兴市这一创新机制推动形成“关爱—文明—认可”的良性循环。

该市依托“民生老嗲”调解室等自治组织化解涉未成年人家庭纠纷时,以“明礼崇德”为调解原则,让百余起矛盾在文明氛围中妥善解决。未成年人保护文明条款被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评选以及家风展览室建设,让重视家教、践行文明成为社区共识,年均吸引500余户家庭参与文明创建活动。

从法庭到社区,从政府到家庭,资兴市通过“三维度”体系化创新,实现了未成年人保护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