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谢竹青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7月08日
谢竹青 现任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为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脑与脑健康分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加速康复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抗癫痫协会癫痫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重症精细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郴州市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郴州市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和湖南省医学会、郴州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擅长功能神经外科、脑血管病、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和重症颅脑创伤处理,尤其是功能区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
手术
查房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唐丽 通讯员 吴蕾
在神经外科领域,手术刀尖的毫厘之差,往往决定着患者截然不同的命运:若肿瘤累及边界切除过多,患者可能永久丧失运动或语言能力;若切除不足,凶险的复发则如影随形。这道横亘在医学高峰前的难题,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谢竹青看来,是必须攻克的堡垒。自2017年起,他带领团队以“毫米级切除”为目标,在精准、微创的医学险峰上,为患者开辟出一条条希望之路。
毫米之争
刀刃上的精准舞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谢竹青要求团队时刻铭记的准则。因为实现“毫米级切除”这一目标,需要众多精密仪器与精湛技术的协同配合。术前,借助MRI、PET-CT等尖端影像设备进行多模态分析,犹如使用高倍显微镜,将病灶位置、边界及其与神经纤维束的复杂关系精确呈现。术中,精准导航技术如同GPS,实时指引手术路径;而最具挑战性的核心技术——唤醒麻醉,则堪称在风暴中心保持绝对冷静的艺术:麻醉医生精准控制药物剂量,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保持清醒;与此同时,电生理医生以微电流刺激病灶周边脑区,主刀医生则与患者进行对话:“动动手指”“说说名字”……通过即时反馈,准确判断功能区边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毫米级规避。
“这不是单兵作战,而是需要多项技术的高度协同。”谢竹青强调。为了掌握这项“刀刃上的艺术”,谢竹青一方面带领团队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湘雅医院取经;另一方面,在科室内部创立了独特的“周一10点”传统——自2018年起,每周此时,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医学中心、病理医学中心等多学科专家准时齐聚,围绕疑难病例展开深入讨论。“那个功能区胶质瘤病例,影像发现肿瘤浸润范围比预想更广”“从电生理监测来看,运动区边界需要再外移3毫米”……这些常态化、制度化的多学科讨论,已成为团队年轻医生成长的“熔炉”。“不同视角的碰撞,极大锻炼了我们的临床思维,促使我们将知识‘织’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网。”科室医生告诉记者,科室已组建胶质瘤、癫痫、帕金森等多个MDT团队,年服务门诊患者8000余人次,三类、四类手术占比超过70%。
突破性进展在2020年得以实现,谢竹青率领团队独立完成了首例唤醒麻醉下的功能区肿瘤切除术。仅一周后,患者便康复出院,这一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市一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步入精准治疗新时代。如今,该技术每年开展超过20例,不仅使科室技术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更助力科室跻身全国地市级医院神经外科前三十强的行列。这个拥有108张床位,年开展三类、四类高难度手术950余台的科室,正凭借其硬实力重新书写地市级医院的医疗版图。
癫痫战场
影像“鹰眼”锁定无形病灶
癫痫,尤其是占比22%~25%的难治性癫痫,成为谢竹青团队攻坚的另一重要领域。传统的药物治疗对此类病例效果有限,而外科干预的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定位“致痫灶”——这一隐匿的“敌人”往往难以捉摸。
同样在2017年,谢竹青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多模态定位“天网”系统:通过同步视频脑电监测捕捉异常放电、利用MRI揭示细微结构变化、借助PET-CT锁定代谢异常区域——三重技术交叉验证,使得“致痫灶”无处藏身,从而显著提升手术切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7岁的龙女士正是这项技术的受益者。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被难治性癫痫困扰了整整17年,后期每月发作1~2次,严重时甚至丧失意识,陷入昏迷。2018年,谢竹青通过精准影像定位锁定其“致痫灶”并实施手术切除。在后续规范服药三年后,龙女士顺利停药,至今未再发作。这样的成功并非孤例,谢竹青带领团队广泛运用此项技术,将难治性癫痫的术后发作率降低了75%,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
翻开谢竹青的荣誉簿,院级优秀个人、院级十佳医师、优秀援疆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比比皆是。二十载光阴流转,始终如一的是他那份对生命的深切敬畏。在神经外科这条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道上,他率领团队每年完成240余例颅内肿瘤切除手术、50余例脊髓肿瘤切除手术、10余例帕金森DBS植入手术——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毫米级精度要求下的严谨判断,更是他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极致负责。
在科室走廊,墙上挂着术后三周恢复手指活动的18岁青年随访两年的无发作记录,龙女士送来的洋溢着灿烂笑容的全家福……这些正是谢竹青团队凭借毫米必争的执着精神与多学科协作的智慧,为病痛中的生命点燃的希望之光。当无影灯亮起,那把在毫米尺度上游走的手术刀,已然化作改写命运的仁心之刃——在生死毫厘之间,刻画出他对生命至上初心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