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赛创新青少年爱国爱郴爱家的表达方式
版次:A04 作者:来源: 2025年08月25日
□ 向娟
驻足初夏的风里,置身这场“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忽忆起《礼记·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
七千六百个青春笔锋,九千卷带着墨香的素笺,原不是寻常的习作比试,倒像一场情感传续的当代诗学。少年们以文字为舟楫,将“爱国”“爱郴”“爱家”的深情厚意细腻编织于尺幅之间,让人深切体会到,厚重的家国情怀并非必得激越的口号所承载,它同样可以流淌在清浅尺素之上,成为静水深流的浩瀚历史中最为鲜活生动的标注。
“爱家”的本真,是文化情感最直接的呈现。《颜氏家训》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真正的情感传承,往往起始于微末日常。大赛中的少年以笔描绘“阿婆的油茶锅”,木柴噼啪作响,茶沫在铁锅中翻涌,宛如逐浪飞卷,那是记忆中铭刻的温暖,散落于人间各处的烟火气息。这些被文字定格的影像,就是“家”最具形象的表达。
“爱郴”的赤诚,是地域文化最隽永的底色。《元和郡县图志》载郴州“林邑之秀,甲于湘南”。其秀不止于景,更在于人之性。在诸多有意识的表述当中,这场大赛促成了“从地域认同升华为民族情感”的文化觉醒,进而有效地提升了文化自觉,并进一步提振了文化自信。地理教师描绘稻田公园的油菜花海,交通警察记录轮胎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维吾尔族少年眼眸中天山与郴水的倒映……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像经纬线细密的穿插,织就了江山万里的锦帛,生活由此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青春借此出离了眼界与格局的束缚,前路是以获得了更多更大的可能,因而郴州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与个体命运丝缕交织的立体多维的精神原乡。
“爱国”的宏愿,便是“家”与“郴”的情感共振。《文心雕龙》有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参赛选手写“711矿的老厂房”,祖父的工牌依旧别在泛黄的旧衣袋中,那些锈迹斑驳的机器,曾是新中国核燃料冶炼的见证者……一个人身后的家,一个家依托的国,一段岁月的承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承担,“家国”的重量在无数国人的肩上。这些看似私人的书写,映射着此间的青春,最终在郴山郴水的脉络里汇聚成河,融入祖国的江海。
郴山爱晴柔,郴江惜细流。站在文化长河边回望,这场大赛更似一次自然的展示,既是郴州自然山水的展现,也是郴人自然本心的流露,更是这方水土所孕育、所寄予之一切的彰显,而这种天然的状态完美地契合了文学创作的“在地性”,也充分地达成了大赛举办的初衷:既体现了林邑郴城的既定环境,又符合当前青少年们的即时语境,它不仅有丰沛的情谊,更是具备了诗性,兼具了理性,饱含着灵性。它不仅记录情感,更在唤醒情感;不仅传承过往,更在拓展未来。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