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半年分享会反响热烈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8月28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戴响晴 陈卫
8月的郴州,山风裹挟着墨香,一场文学与青春的盛会在万众期待中温情启幕。
8月26日,“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半年分享会现场,湘南学院学生武正源身着青布长衫,肩背竹编花篮,一句“今日小生不为贩花,只为觅得知音——您看这篮中杜鹃红得正好,哪位客官愿接我一句飞花令?”的开场惊艳四座。卖花郎装扮的他,将郴州山水化作平仄韵律,让现场观众瞬间置身于他用文字绘就的山水画卷中。
“倾听他人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收获了无数个‘原来郴州还有这样一面’的惊喜。”武正源感慨道。此次分享会,让这位外地来郴求学的学子,更加领略了郴州山水之美,也更深切感受到了郴州人以及所有热爱郴州这座城市的人所怀揣的真挚温情。“这份独特的郴情,将成为我求学路上乃至未来人生中温暖而明亮的记忆。”武正源说。
艺术培训老师肖敏不仅自己第一时间投稿,还发动并指导了20多名学生共赴这场笔墨之约。“我希望有更多爱家乡、爱郴州的人能够加入进来,用自己的笔触书写郴州的山水与情怀。”肖敏说。
分享会的磁场效应,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文学爱好者在此相遇。
作品集《只此郴州少年心》在席间流转,如同打开的百宝箱。大学生朱桐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与身旁的胡珊交流起来:“这些作品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郴州,过去总觉得远方才有诗意,如今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两个素不相识的大学生因文字结下了跨越校际的友谊。
“从专题片里‘只此郴州少年心’的热忱,到参赛者分享创作时眼里闪烁的光,我真切感受到青春与文学碰撞的力量。”整场分享会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青年作家周伟业心潮澎湃,“他们对文学纯粹的热爱让人触动。他们的作品既有青春的灵动,又饱含对家乡深沉的爱,让我看到文学传承的希望。”
现场还有许多家长,孩子们的成长,他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9岁的于童歆平时尤其热爱阅读、写作,她的作品《童画山水郴州谣》获得了文学大赛的季度奖。拿到获奖证书,她开心地拉着妈妈拍照留念。“这次文学大赛对她来说意义非凡。第一次参赛就获奖,大大增强了她的自信心,现在她的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更高了。”于童歆的母亲刘婧看着兴奋的孩子笑道。更让她自豪的是,由她指导的藏族学生青措的作品《格桑花开在湘南》也被收录至《只此郴州少年心》中。“这让我更加体会到文学大赛的重要性——它不仅让外地学子看到了郴州的山水之美,更让他们感受到郴州的风土人情与开放包容。青措也在努力通过写作,向更多人推介郴州的美。”刘婧说。
青少年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背后默默耕耘的老师。
郴州市六中教师邝兰兰指导的学生田沛欣是本次获奖者之一,这让邝兰兰备感欣慰。“看到孩子们用文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并且在创作中不断成长,我由衷为他们感到骄傲。”她表示,学校一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以文字表达情感、记录生活,此次比赛正是一次很好的实践和锻炼。她也相信,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将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让郴州的文化底蕴不断延绵传承。
在众多的参赛者中,有一位少年以盲文作品参赛——他是来自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王瑞。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的文字却让人看见了世界的多彩。台下的掌声雷动,便是对这位少年最真诚的致敬。“文学让我看见了世界的光。感谢大赛给我提供了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平台,今后我会继续写下去。”少年腼腆却语气坚定。
一旁的指导老师薛丛淑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参与这类活动。‘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机会。”她说,王瑞的获奖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受到鼓舞,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谈到《只此郴州少年心》时,薛丛淑由衷表示:“孩子们通过不同的‘窗户’去观察这个世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多元而丰富的生命力。坐在台下翻阅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喜悦。我已将部分内容拍照分享到工作群中,还会带回去与同事们传阅学习。”
分享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但青少年们的文学之旅才刚刚启程。这场文学之约,终将成为无数精彩故事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