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让爱延续

——宜章县乡村教师陈莎莎的师道传承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8月28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肖佩珊 通讯员 谢作塘

“曾老师,这是我的退学申请。”2012年,初二学生陈莎莎颤抖着将一张皱巴巴的纸递给班主任曾庆国。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因家庭变故险些辍学的女孩,十年后成了宜章县瑶岗仙镇学校长策学部备受学生欢迎的一名教师。

从被资助的贫困生到扎根山区的乡村教师,陈莎莎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诠释着教育的真谛:爱可以传递,希望能够延续。

“我想成为像恩师一样的人”

陈莎莎的教师之路,始于一场命运的转折。

初二那年陈莎莎的父亲突发重病,高昂的手术费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陈莎莎的母亲拖着病体照顾父亲,“能借的都借遍了,家里实在供不起你和弟弟读书了。”母亲无奈的话让14岁的陈莎莎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夜。

第二天,她向时任班主任的曾庆国递交了退学申请,这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开学那天,来找我。”没想到的是,开学那天,曾庆国已经默默替她缴清了所有费用。“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交给我。”此后两年,曾庆国不仅承担了陈莎莎的学费,还资助了她及弟弟的生活费。

中考结束后,陈莎莎面临人生选择:去梦寐以求的高中念书,未来考取大学,或入读长沙师范学院免费师范生。曾庆国特意来到她家:“不要有压力,你要是想读高中考大学,老师继续供你。”

看着曾庆国两鬓新添的白发,陈莎莎眼前浮现的是恩师两年来对自己的各种帮助。“我的确非常想读高中,考大学。但我更想成为像曾老师那样,能够给别人提供帮助的人。”最终,她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写下了师范院校的名字。

“学生们更需要你”

2018年,20岁的陈莎莎提着行李站在宜章县瑶岗仙镇学校长策学部门口。学校四周青山环绕,唯一通往镇上的山路在雨后泥泞不堪,连摩托车都难以通行。当地老师苦笑着告诉她:“这几年来过不少新老师,但待的时间都不长。”

可她留了下来,一留就是七年,任教过初中语文、生物、历史,并一直担任班主任。

2018年中秋节放假前夕,陈莎莎一早答应母亲早点下班回家团聚,可下午最后一节课,陈莎莎发现学生小芳趴在桌上,小脸通红,一量体温,39.2℃。想到小芳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腿脚不便无法带小芳外出就医,陈莎莎当即蹲下身:“上来,老师背你去卫生院。”

走了半程山路,好不容易搭上去县城的车,怀里的孩子滚烫。“不怕,打完针就不难受了。”她轻声哄着。等小芳输完液,已是深夜11时,陈莎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父母还坐在饭桌前等她。听完原委,陈莎莎的母亲沉默许久后说:“做得对,学生们更需要你。”

在这片大山里,像小芳这样的留守孩子还有很多,他们渴求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心灯一盏传一盏”

每天晚上9时,当整个校园都陷入黑暗时,只有陈莎莎班上的灯光依然亮着。这是她积极和学校“谈判”来的特权——为了让孩子们多学一会儿,她主动申请延长班级关灯时间,在教室陪伴孩子们学习,直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去。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她自费设立“进步奖”,用一本笔记本、一块巧克力激励学生;为贫困生跑遍乡政府申请助学金。“多为他们做一点,可能就多一个孩子走出农村、改变命运。”陈莎莎说。

面对叛逆期的少年,她更有独特方法。学生犯错时,她选择先倾听而非责备,曾有两个男生打架,她递上热毛巾和水杯,等他们平复后才问:“平时分享零食都会想着对方,今天怎么急红了眼?”最后两个男生红着脸和好。班上有女生偷拿同桌的笔,她悄悄塞去新笔:“需要帮助时,老师永远在。”如今,班上最调皮的孩子会亲昵地喊她“老大”。这个称呼背后,是孩子们毫无保留的信任。

“陈老师,下个学期见!”又是一个学期结束,陈莎莎站在校门口目送最后一个学生离去,突然想起那年曾庆国送她上师范院校时曾说过:“教育就是把心灯点亮,一盏传一盏。”而今,她终于懂得了这句话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