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2 作者:来源: 2025年09月10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李造雄 陈红军
桂东县沤江镇江山村,一个藏在齐云峰深处的“宝藏村”。
山下的牛郎溪藏着“宝”,马蹄印般的冰臼群,诉说着远古冰川的传奇。
山上的长坪岭藏着“宝”,郁郁葱葱的蔬菜地,照见了富民强村的精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我们深入实施‘四红’党建引领工程,念好‘富民经’,走好‘振兴路’,努力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财富,有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江山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方正雄欣然而言。江山村由原江山村和泥湖村合并而成,辖16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88户共1625人,林地19685亩、耕地2065亩。
“富民经”怎么念?
江山村,山多地少,山高林深,曾是发展的最大劣势。
“我们一是把地用好,让地生金;二是把山用好,让山生金,真正使发展劣势变为发展优势,使绿色资源变为绿色财富。”江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利飞感慨道。
桂东高山蔬菜,早已声名在外。可要追溯其发源地,还得提到江山村。
2016年10月的一天,方兴菜篮子负责人在隔壁上东村找地种蔬菜。获悉消息后,王利飞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就往上东村赶。
“我跟他们说,要找地,我们村有。当天,我就把他们带到了我们村。看完之后,他们就问我,一个星期内能不能流转250亩土地?我回答:能。”王利飞记忆犹新地说。
可土地流转,并不容易。
“有村民说,蔬菜种植‘小改大’,田埂挖掉了,界址没有了,以后恢复就难了;还有村民说,家里就这点地,要留着种粮食。”王利飞表示。
开弓没有回头箭。通过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250亩土地流转的承诺兑现了,方兴菜篮子在江山村扎下了根。
江山村采取“支部+基地+农户”模式,成功引进方兴菜篮子、醉氧高山,连片发展高山蔬菜2000余亩,同步培育绒毛草种植基地200余亩,激活了产业振兴的引擎。
“全村蔬菜基地‘链’上81户脱贫户,脱贫户作为股东有分红,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也有收入。同时,基地还解决其他富余劳动力就业150余人。”王利飞说。
56岁的水口组脱贫户赵炎林算了算账,作为蔬菜基地股东,他家每年固定分红有800元;家里3亩多地,按每亩租金700元计算,每年有2000多元;爱人骆小兰在蔬菜基地务工,每年收入有1万多元。
“现在,村民知道了,村干部为群众办了件好事。因为有蔬菜基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事做、有钱赚。”赵炎林说出了村民的心里话。
吃过午饭,69岁的水口组村民黄芳荣进了山,寻起了“宝”。
山里的50多亩黄柏是黄芳荣家的“宝”。“像这棵,要是行情好,可卖100多元。”摸着一棵黄柏,他跟记者聊了起来,“现在,年年有砍,年年有收入。”
“今年,卖黄柏卖了多少钱?”记者问。
“我一个人做,也没雇人,大概1万多元吧。”黄芳荣笑着说。
黄芳荣是当地黄柏种植能人。“当初,村里发动大家种植中药材,我第一个响应。我是这样想的,我们这个地方,除了山还是山,要想增收致富,就得靠山吃山。”他说。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江山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黄高山药材产业,有力促进了富民强村。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黄柏等高山药材5000余亩,村民因此年户均增收超万元。
地里,蔬菜富民;山上,药材飘香。这就是江山村越念越响的“富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