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9月19日
□ 郴江潮工作室
9月16日,“半条被子”原创青春红色音乐剧《等你在沙洲》在汝城县沙洲大讲坛首演,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回溯至今年7月,以711矿为宏大背景的舞台剧《丁香花》与创新昆剧《湘遇·湘昆》也相继惊艳亮相。这三部艺术精品,不仅赢得了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赞誉,更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观演热潮,共同铸就了郴州崭新的文化IP,让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熠熠生辉。
《等你在沙洲》如同一曲激昂的革命赞歌,传承着热血峥嵘的革命文化;《湘遇·湘昆》则似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延续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丁香花》则如一首深情的现代诗篇,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朵绚烂的文艺之花在郴州这片沃土上集中绽放,谱写出了一曲气象万千的时代和声。
一座城市的魅力,最终取决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丰盈。郴州,正是深刻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以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浇灌出了具有艺术韵味和时代美感的文艺之花,也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命题给出了自己的响亮回答。
艺术因创新而生动,文化因融合而深远。纵观这三部作品,其艺术创新大胆而精妙:《等你在沙洲》巧妙地将民歌的质朴与音乐剧的现代感融为一体,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提炼为“你把我当亲人,我在沙洲等着你”的时代咏叹;《丁香花》则运用沉浸式舞台技术,生动再现了矿工们用血肉之躯掘进千米矿洞、守护国家机密的壮丽史诗,令人动容;《湘遇·湘昆》更是不拘一格,将昆剧经典片段与现代歌舞、多媒体技术交融碰撞,让六百年的昆曲艺术与当代审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创新,建立在对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体现了郴州文艺工作者“敢为人先”的创作胆识和卓越才华。
三出好戏中,3D投影、动态舞美、气味科技、可移动舞台等前沿技术被巧妙运用,与剧情、情感有机融合,不仅拓宽了舞台的边界,更延展了文化的感染力。科技感不仅没有冲淡艺术本色,反而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感同身受。
艺术的回响,并未止步于舞台之上,而是为郴州的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半条被子”的故事已使沙洲村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而音乐剧《等你在沙洲》的常态化上演,将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品质,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入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丁香花》则让尘封的711矿重回公众视野,废弃矿区正转型为工业旅游和思政教育的新地标,成为游客探寻历史、感悟精神的又一好去处;《湘遇·湘昆》的演出地周边3公里内有裕后街、北湖商圈等夜间消费聚集区,固定的演出如同一个“文化锚点”,有效牵引消费流向周边商圈和夜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艺术的创新只有扎根沃土才能繁花满树。郴州,位于湘粤交界之地,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品格。这里既不泥古、也不排外,既崇文重教、又敢为人先。这里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等你在沙洲》的精神底色;这里是“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所在地,承载着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创业精神,是《丁香花》的叙事原型;这里是湘昆的发祥地,延续着千年文脉,是《湘遇·湘昆》的艺术根基。多元、包容、深厚的地域文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充沛的养分和无限的灵感,让这三部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台大戏从郴州的历史深处走来,带着林邑大地的温度与气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眼心动、一步沉浸、一触难忘。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副校长刘菲看完《等你在沙洲》后动情地说:“我好几次忍不住落泪。我们和孩子们都要记住‘半条被子’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68岁的矿工子弟周宏喜看完《丁香花》后热泪盈眶:“我仿佛在台上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也回到了自己下井的岁月。”而那些揣着“才子佳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的疑问走进剧场的年轻人,在《湘遇·湘昆》落幕后,纷纷拿起手机强烈“安利”自己的亲朋好友:“一定要来看,不要错过!”
文化,其实是一种“看见”。它让我们看见过去,看见自己,也因此被世界看见。
用半个世纪等待女红军的徐解秀、与恋人生死离别的矿工王冬明、高喊“柳生走了,我们还在”的湘昆人,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郴州人的代表。三出好戏,道尽了郴州人的笑与泪,唱出了郴州人的精气神,也让世界看见了郴州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
郴州人也通过这三部作品,重新“看见”了自己的城市——她不仅是“矿都”,更是一座融合了红色基因、工业文明与传统美学的魅力之城。这种认同与自信,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合力。
郴州用舞台讲述自己,也让世界听见了她的声音——不是依靠旧的资源叙事,而是凭借新的文化表达。这条路,郴州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