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中国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学人才
版次:A02 作者:来源: 2025年09月19日
湘南学院临床学院李纯伟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
湘南学院临床学院刘清云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课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肖佩珊 通讯员 李莉 许莉珺 李丽君 张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关键在于补齐基层与区域短板。
而郴州作为湘南门户与革命老区,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薄弱: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仅3.1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层次医学人才缺口尤为突出。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湘南学院临床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医学专业办学层次”要求,始终秉持“红医传承、基层导向、医艺融合”的育人理念,将红色基因融入医学教育血脉,为基层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医学人才,为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湘南力量。
红色基因融血脉
铸就“下得去”的使命担当
在湘南学院临床学院,每一届新生入学,都要经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医宣誓”仪式。2021级7班雷必秀就对自己入学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在入学第一课上,她和同学们整齐列队,郑重地举起右拳,庄严承诺:“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这一传统自开展以来,已在该学院延续了十余年,每一次宣誓,都是对医学生初心的郑重叩问。
在该学院组织前往“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沙洲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周佳奕真切感受到了鱼水情深的内涵,主动重温了红医宣誓誓词,“这种实地的感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为民的信念。”她说。
郴州,这片浸染着无数革命先烈热血的红色热土,为湘南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湘南革命老区医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有着近70年的深厚医学教育根基,一直以来,学院直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痛点,将红医基因转化为思政育人的显著优势,始终聚焦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学人才。
该学院深入挖掘湘南红色医疗资源,精心开发了《红色医疗美学赏析》等12门特色课程,并出版了《红医治世道》等校本教材。这些课程与教材,将红色故事与医学知识、职业道德紧密结合,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扎根为民”的种子。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湘南学院着力开发了10门课程思政案例课,巧妙地将红医精神融入34个专业教学模块,实现了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100%覆盖。不仅如此,学院还在33家基层合作医院设置了“红医实践岗”,将医德考评纳入实习学分体系,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入学红医启蒙→在校红医铸魂→临床红医践行”的全周期价值浸润体系。
在湘南学院的“医学名人堂”文化长廊里,谭鉴军的事迹尤为引人瞩目。谭鉴军毕业于湘南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此后,他毅然扎根农村医疗一线长达20余年。他的听诊器、破旧的出诊箱,还有那些泛黄的病历本、赊账本,都在诉说着一个基层医生的坚守。凭借着这份坚守,他被评为“感动湖南”人物,他的故事也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湘南学院学子。
截至目前,该专业已累计培养22届毕业生,5万余名基层医疗人才,在全市县级及以下256家公立医疗机构中,该学院毕业生占比高达69%。
能力为本强技能
夯实“用得上”的专业根基
在湘南学院临床学院专业模拟山区诊所的OSCE考站里,大四学生阳洋正在用当地方言问诊。“老人家,你哪里不舒服?”他刻意放慢语速,用当地方言重复着问题。
这是湘南学院独创的“方言问诊”训练环节。指导老师解释说:“在农村,很多老人只会说方言,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掌握方言交流能力。”
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湘南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聚焦基层医疗“诊疗、公卫、急救、沟通、管理”五基能力,创新实施三阶培养模式。
在病谱对标方面,该学院将蚕豆病等12种地方高发病纳入课程,编撰含36个病例的《湘南基层医疗案例集》校本教材,开发15项虚拟实训,覆盖95%区域病种。场景贯通上,学校与汝城、桂东等6个县区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年均参与真实诊疗超500人次。
该学院还创设“湘南基层医疗技能大赛”,设置“方言问诊”等特色赛项,形成“训-战-赛”联动机制。通过创新“六轨对接”机制,学院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占比提升至51%,OSCE考站与虚拟仿真项目覆盖基层核心技能21项。学院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茅,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3个月。
此外,该学院打造“痛点聚合→双元孵化→生态反哺”资源转化模式,联合33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湘南基层病谱痛点库”,提炼出蚕豆病筛查、山区急救等83项临床难题,100%转化为教学案例与科研课题。
同时,该学院组建“临床+科研”团队,指导学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29项,省级23项。创建“郴州市区域医学教育基地”,首创终身学习社区,年培训村医200人次,推送诊疗规范42项覆盖12县市。
美育赋能润仁心
培育“留得住”的医学人才
在医学院与美术学院合办的“医学插图创作营”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秦淑浈正和美术专业的同学郝琦一起创作一组《生命之吸-如鱼得水》。“医学注重精准,艺术注重表达,我们要找到平衡点。”秦淑浈说。《临床技能学》等教材插图600余幅,应用于62家基层医院,成为医艺融合的生动实践。
湘南学院突破“美育=艺术教育”的浅层认知,创新提出“智美共生”理念,以湘南红色医疗文化为根基,形成了“红色基因铸魂、医学匠心筑基、人文美育赋能”的三维育人框架。
在课程融创方面,该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基础认知-临床应用-创新服务”三阶课程链。低年级开设《医学插图艺术鉴赏及基础入门》等课程培养审美感知;中年级在核心课程中嵌入艺术创作与哲学思辨;高年级通过“生命之书”“本草之书”等医艺融合系列工作坊实现成果转化。这种阶梯式课程体系让医学与艺术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医学的严谨性,又赋予了艺术感染力。
此外,湘南学院创新打造校政企医协同的全周期赋能生态,联合附属医院、美术学院等16家单位,组建全国首个“临床+艺术+思政+企业”跨界师资团队与三级实践平台。在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教师们融入达·芬奇解剖手稿赏析、疾病可视化创作等内容,构建“艺术+临床”能力进阶体系,使学生临床思维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
2022年,湘南学院与苏仙区坳上镇政府合作开展“首届中意艺术疗愈国际群展”,学生们创作的医学插图、动画、短视频等成果直供62家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形成了“教学-创作-服务”的完整闭环。“用艺术表达医学,让冷硬的医学知识有了温度。”参加展览的学生阮鑫茹深有感触地说。
“人文美育不仅能滋养医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更能让他们在基层医疗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真正‘留得住’,成为基层百姓信赖的健康守护者。”湘南学院临床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苏维说。
近年来,该学院共有30余件医学插图作品入选全国医学插图展,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51项。学院还通过成立高等学校医学插图艺术创作联盟、举办全国医学插图展等方式,将“湘南经验”辐射至16所高校,为新医科美育提供了可推广的协同模式。
如今,湘南学院临床学院的毕业生们遍布湘南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他们既传承着红医精神,又掌握着扎实的临床技能,更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健康中国建设的道路上,这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健康守门人,正用仁心仁术守护着老区百姓的健康,书写着新时代的红色医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