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10月22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曾林 通讯员 谭利炳 李志军 曹霞
10月20日,在安仁县牌楼乡的田野间,机械的轰鸣声与村民的谈笑声交织,又一批斑驳的危旧房屋在有序作业中平稳倒下,这不仅是安全隐患的消除,更是乡村空间的“腾笼换鸟”,为“宜居、宜业、美丽、和谐”四类乡村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截至目前,牌楼乡已拆除老旧建筑172栋、面积超3万平方米。安仁县持续推进拆危拆旧,提升乡村风貌,着力把农村安全“隐患点”向“幸福场”的转变,正成为安仁县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注脚。
脚踏实地聚共识
拆危拆旧,难在“人心”。牌楼乡的实践,破解的正是这一难题。乡党委、政府将“一拆二改三清”与“三清一化”机制深度融合,以“四定举措”(定目标、定责任、定进度、定奖补)为“骨架”,搭建起从摸排登记到宣传动员、从技术指导到激励保障的全链条闭环。更关键的是,通过将环境整治要求写入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逐条审议,让“自家事自家管”的意识深植人心。
牌楼乡山口铺村祠背组的转变尤为典型。起初,部分村民对拆除祖屋心存顾虑,村支书召集的“屋场会”从傍晚开到深夜。“老房漏雨又不安全,留着是隐患。拆了腾出空地,建个活动中心,娃能玩、老能乐,不比现在强?”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共识逐渐凝聚。最终,全组村民一致同意拆除全部危旧房,还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杂草、碎石。
如今,腾退的土地上,新的村民活动中心已经在规划,村民们正积极商议着如何建设自己的家园。从“要我拆”到“我要建”,观念的转变让乡村治理有了最坚实的“群众根基”。
相似的故事,在洋际乡同样上演。这里没有严肃的会场,乡村干部带着政策文件、揣着民情笔记本,走进村民的院落、围坐在大树下,用“板凳会”“院落会”的土办法架起“连心桥”。
“我家那间杂屋拆了,宅基地还能归我不?”“大姐,您放心,拆危拆旧不改变宅基地权属,腾出来的地咋用,咱们一起商量!”在狮岭村的老樟树下,乡干部用带着乡音的话语解答着村民的疑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想建停车场”“要留小菜地”等诉求。这种面对面拉家常的沟通,不仅解开了“拆房丢地”的思想疙瘩,更梳理出村民心中的“幸福清单”。
系统施策顺民意
“屋场会”上汇聚的民意、村规民约中凝聚的共识,成为安仁持续推进拆危拓新,提升农村风貌的原动力。
“拆不是目的,也不能一拆了之,用好每一寸土地才是关键。”安仁县系统性施策,创新推行的“我的家园我设计”机制,让腾退空间的“未来图景”由村民说了算。是开辟小菜园、小果园,还是建停车场、小广场?拆除前,乡村干部便组织村民“头脑风暴”,画出一张张带着乡土气息的“规划图”。
洋际乡狮岭村村民老侯的“心路历程”,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起初,他对拆除自家废弃杂屋并不积极:“留着好歹能堆点农具。”直到邻居将原址改造成“竹篱笆围菜园,辣椒茄子挂满架”的景致,老侯的心彻底动了。他主动找到村干部:“能不能帮我也安排拆除?我想把那里整理出来种点菜!”如今,老侯的“微菜园”已初具雏形。
为了让“新颜值”持久保鲜,安仁县出台“四小园”建设规范,并鼓励村民认领“微管家”“责任田”,建立起长效维护机制。正是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推动了村民的态度从“要我拆除”到“我要拆除”的转变。
共绘蓝图展新颜
牌楼乡与洋际乡的实践,是安仁县整体推进“四类乡村”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县深学笃行“百千万工程”经验,从群众最不满意的环境“痛点”切入,打出一套“组合拳”。
2023年以来,该县拆危拆旧50.24万平方米,腾退农村空地43.7万平方米,利用拆除空地建设“四小园”1700余处,美丽庭院、美丽屋场90余个;新(改)建农村户厕2915座,农村公厕95座,卫生厕所覆盖率95.7%,建设厕所51个;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环境美了,“里子”也要实。安仁县同步补齐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建成并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家、长者食堂24家。依托“神农药都”产业基础,培育中药材、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建成乡村振兴车间150个,带动60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2024年,该县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1525”行动,争取中央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8个,村均收入28.9万元。
行走今日之安仁乡村,昔日的危旧房变身“四小园”,泥泞小路升级为柏油路,傍晚的村头广场上,广场舞的旋律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从“拆出空间”到“建出幸福”,从“环境整治”到“和美共生”,安仁县正以一场深刻的乡村蝶变,书写着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安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