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10月23日
□ 罗俊婕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感知社会脉搏、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从“末端处置”到“源头防控”的转变,成为一道现实且紧迫的治理难题。我市苏仙区白鹿洞街道樟树岭社区作为矛盾风险“四大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以“四维感知”体系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樟树岭社区累计受理居民诉求52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5起,排查并整改安全隐患47处,信访总量同比下降80%。这些数据背后,彰显出的是一套系统、精准、高效的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转,是“声音诉求听得到、情况问题摸得到、风险矛盾看得到、人员场所找得到、关键要害抓得到”的生动实践。
基层治理的精度,始于感知触角的广度。樟树岭社区深谙“力量往基层沉,问题才能向上减”的道理。该社区通过资源整合,延伸感知触角,建立了6个小区党支部、20余个网格,以及由片长、组长、邻长共239人组成的“三长制”,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更重要的是,社区有效融合了党员、物业人员、业委会成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编织了一张覆盖广泛、反应灵敏的“感知网”。正如该社区一桩婚姻纠纷案例所展示的,当居民情绪失控点燃厨房并扬言同归于尽时,网格力量迅速介入,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情感疏导和危机干预,最终成功化解了风险、挽救了家庭。这充分说明,只有让治理资源沉下去,才能让民生诉求浮上来,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矛盾捕捉的效率,源于感知渠道的密度。樟树岭社区打破“群众上门找服务”的传统模式,通过多元途径拓宽感知渠道,构建了线上线下结合、数字与人力协同的立体感知网络。从线下的服务中心、警务室、律师事务所,到线上的解忧热线、二维码、百姓解忧站,再到智能监控、热能感应、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该社区实现了多渠道、全天候的民情汇集。此外,全市推动的“全覆盖、无死角”走访排查,建立的“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形成的“统一汇集、分类办理、一站调解、即时反馈”机制,也进一步助力樟树岭社区拓宽了感知渠道。在一案例中,该社区居民刘女士路过辖区某临街门店时,发现老年人疑似遭受诈骗,通过解忧热线迅速上报。社区联合多部门及时核查、排除风险,正是渠道畅通、响应高效的体现。这种“科技+机制+人力”的模式,不仅拓宽了感知维度,更提升了响应速度与处置精度。
治理成效的深度,归于感知预警的力度。“感知”不是终点,“化解”才是目标。真正让“四维感知”体系形成闭环的,是其“责任闭环强化感知预警”的机制设计。该社区将矛盾细分为九大类“感知清单”,实行分级预警与差异处置,并构建了“风险评估、分级预警、及时响应、复盘倒查”四项机制,配套责任追究制度,确保高风险在24小时内、中风险在48小时内得到响应。在一案例中,当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某新开门店经营模式异常、疑似非法集资时,通过智慧平台迅速上报,多部门联合执法,最终成功侦破案件、追回群众损失,充分展现了预警机制在风险防控中的关键作用。这表明,只有将感知信息有效转化为预警信号,并配备清晰的责任链条与响应流程,才能真正实现矛盾纠纷的“化早化小”。
樟树岭社区的实践表明,“四维感知”不仅是一套技术工具或管理流程,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革新。它重构了基层治理的逻辑:从依赖事后处置转向注重事前感知,从单一行政主导转向多元社会协同,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这一模式的意义,远超社区本身——它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提供了新方案,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