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桂阳答卷”

版次:A02    作者:来源:    2025年11月18日

□ 通讯员 王清一 刘娣 邓明俊 邓琴

珍稀候鸟频造访、光伏基地助增收、宝山矿山公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这是桂阳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桂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流域治理守护碧水清波、以矿山修复激活土地价值、以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升级,通过系统施策、创新实践,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桂阳答卷”。

舂陵江畔人水和

作为桂阳的“母亲河”,舂陵江流域治理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

桂阳县聚焦重金属污染防治,对舂陵江、陶家河等流域实施重点整治,同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养殖污染长效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常态巡河机制,让江水复清、岸线复绿。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舂陵江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目前,包括灰鹤、鸳鸯在内的2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此停留、觅食、繁衍,“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舂陵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同步开展候鸟保护专项行动,联合公安、林业等部门加强巡查执法,为迁徙候鸟打造安全家园。据统计,每年有50余种、2万多只鸟类在此栖息,湿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驿站”。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现在湿地水质持续改善,来的候鸟一年比一年多,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舂陵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科研宣教股股长唐治国说。

废弃矿山重披绿

桂阳县矿区开采历史悠久,遗留的废弃煤矸石曾占用大量土地,成为生态“伤疤”。“十四五”期间,该县创新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综合利用+工程修复+产业导入”的系统修复模式,让废弃矿山实现“生态重生”与“经济造血”双赢,该模式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我们采用市场化运作,引进湖南建工集团等企业,对煤矸石进行分选、加工销售,利润反哺矿山修复。”桂阳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中心副主任刘军军介绍。通过综合治理,矿区已修复林地1000亩、耕地90余亩,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效益之外,经济效益同样亮眼。荷叶镇利用修复后的废弃矿山土地,开发600亩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2000多万kWh,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同时节约标煤754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803吨。

“修复不是简单的复绿,而是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现在的矿山既有绿水青山的底蕴,更有金山银山的成色。”刘军军表示。

绿色转型新样板

在生产矿山转型中,湖南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出“边生产、边治理、边复垦”的绿色发展路径。该公司与桂阳县委、县政府合作,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冶炼,累计投入巨额资金治理地质灾害,种植树木超20万株,复垦造林5000余亩,实现矿区可复垦区域百分百复垦和绿化。

如今的宝山,已从“矿山”变“公园”。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建成“一心七区”,即游客服务中心、矿山风情园区、选冶工艺参观区、露天采矿区、坑采园区、子龙训练营区、矿冶博览园区、井下探秘区,以展示古代和现代采掘工艺流程为特色,成为游客打卡胜地。“我们将矿山公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荣获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还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成为全省绿色矿山典范。”宝山矿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敏说。

从舂陵江畔的候鸟翔集,到废弃矿山的光伏映日,再到宝山公园的文旅交融,桂阳县以“破题”勇气与“解题”智慧,将生态修复的“必答题”答成绿色发展的“加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