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
根据央视“3·15”晚会报道,号称“老坛工艺,足时发酵”的“老坛酸菜”,实际上制作现场卫生堪忧,这些被曝光的酸菜工厂,还为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一时间,“脚踩腌菜”蹿上网络热搜,相关企业连夜发布致歉声明,紧急下架产品。
一时的舆论可能只会影响一段时间产品的销量,但要重拾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全国14亿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个农业产业品牌的形成更是不易,食品安全,要把功夫做在日常,而不是等到东窗事发再来补救和表态。
把功夫做在日常,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用心维护来之不易的口碑。“3·15”晚会曝光的涉事企业无不存在对产品加工过程监管不严、对卫生指标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更有甚者为了扩大利润而抱着侥幸心理,低质量生产。食品企业频频爆出的安全问题,容易透支消费者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把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对食品质量按标准严格控制,才可能打造出让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把功夫做在日常,政府要加强依法治理,做老百姓信赖的把关人。老坛酸菜涉事企业被央视曝光后,当地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连夜行动,前往现场查封。这虽然体现了一种积极态度,但根据新闻报道,当地酸菜产业规模大、产能足,这次媒体曝光的问题存在已久,说明相关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力度不够、工作不到位。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相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更应该把功夫做在日常,以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食品加工质量关、流通销售渠道关,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处罚力度,发挥对食品安全领域中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为群众织密食品安全保障网,才能真正成为让群众信赖的“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