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扎根地域特色 唤醒古街记忆 版次:A02  作者:  2024年04月19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卫 通讯员 周伟业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挖掘好、发展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就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4月18日下午,在一场别开生面的裕后街历史文化研讨会上,来自郴州考古历史、文学美术等各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大家围绕如何挖掘弘扬裕后街历史文化主题,进行交流讨论。

“‘船到郴州止’,一语道破郴州特定的交通状况,我们要从民谣中破译郴州古道密码。”市政协退休老同志曹光雄说。

从宜章到郴州,有一首《九十里大道歌》民谣“一十里漫步悠悠到尧坡,二十里分水河边看风波”;从郴州到坪石,有一首歌谣“泷船头上慢摆舵,沿河码头快下货;裕后街中妇娘喊,南关上头崽跟脚”。这两首歌谣不仅将九十里大道的特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下来,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郴州骡马古道上挑夫的艰难。这些民谣、歌谣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情感和记忆,现在仍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烤糍粑、魔芋豆腐、油索(麻花)等街边已经消失的传统小吃,不仅是美味点心,还是当地的文化符号。

“找文化符号,就要找这些标志性、地域性的东西,再通过文学性、艺术性的手段,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才能做到经济和效益的统一。”郴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王琼华说,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挖掘、发扬自己的东西。

裕后街始于秦、兴于汉、盛于清,而与许多其他地方的古街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也面临着保护不善、房屋年久失修、沿街业态凌乱等问题,曾一度衰败,绝大部分古迹不复存在。直至2009年,我市依照“郴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要求,对裕后街进行改造修葺,建成了集商业、居住、娱乐和历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街区,才让这条古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一个以文化推广、深度体验、互动性较强的历史文化商业街逐渐完善,并通过灯光演艺、文艺表演等活动的推广,逐渐成为旅游打卡网红点。

“修旧如旧,以求其真。留住了历史,就留住了发展。”郴州日报社原副总编、郴州市作协首届主席姜贻伟说,古街一些老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不能大改大建搞过度开发。想留住“街愁”,不仅要留住青瓦白墙,还要留住文化和底蕴,除了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外,还可以建设小型博物馆,收集老旧物件,加以文图进行展览。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可以将历史、文化、民俗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作为在裕后街生活多年的老居民,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油画家廖宜昌常常在裕后街的街头巷尾寻找创作的灵感,他通过自己的画笔,留存记忆、表达情感,展现裕后街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这里的老字号商铺、河道码头等,都是我笔下的重要题材。通过这些作品,我向外界展示了裕后街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郴州的地方文化,我将继续用手中的画笔为裕后街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扎根“地域性”、引进“老字号”、寻找“民间传统”,专家学者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流,给裕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份打造历史真实、风貌完整、生活延续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方案”跃然纸上。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