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苏仙岭风景区174棵古树有了“身份证” 版次:A03  作者:  2024年12月12日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 谭洁)“经过全面细致的寻找比对,截至11月底,苏仙岭风景区174棵古树(树龄≥100年)全都挂上牌了。”12月6日,湖南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工作人员邓文向记者展示录入数据库的一棵棵古树建档资料——不同角度拍摄的古树照片和环挂在树干上的蓝色“身份证”。

蓝色“身份证”上标注了古树的树种名称、编号、拉丁名、科名、树龄、保护等级、管护单位等信息,右侧还附有一张二维码,游客使用手机扫一扫即可链接到该树的百度百科页面,了解到更详尽的种属科目知识。

邓文告诉记者,在市林业局的指导下,湖南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建立了一支古树名木小分队。从今年初开始,古树名木小分队成员翻山岭、穿荆棘,在占地1800余亩的苏仙岭寻找确认百年以上的古树。从定位拍照、胸径测量、树种树龄鉴定、生长势等级鉴定到录入数据库、制作“身份证”,再到一一对应将“身份证”挂上树,小分队成员坦言:“这是一场对体能、专注力和眼力的挑战!”

据悉,经过这次摸排统计,苏仙岭风景区共有古树174棵,其中二级古树名木6棵,分别为椤木石楠、檵木、栲树、黄果朴,占总数的3.4%;三级古树名木168棵,占总数的96.6%,分别是黄果朴、南酸枣、枫香、马尾松、白栎等,大多分布在苏仙观(南禅寺)、景星观周边位置。古檵木群约有古树40棵,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古檵木群落,分布在苏仙观(南禅寺)下,面积约6亩。

湖南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主任谢植平说,植物是地球生态圈中的一个庞大群体,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次摸底统计也将为接下来的抢救复壮、申报保护提供支持和依据。

“这次摸排寻找,我们明确了需抢救复壮的古树有14棵(二级古树4棵,三级古树10棵),主要以金缕梅科檵木属的白花檵木为主。其中的优势种黄果朴、檵木、南酸枣和乌桕的胸径和冠幅很大,属于树龄较大的古树名木,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古檵木群落。由于优势种正处于成年期向衰老期过渡时期,这些古树大多倾斜生长、枝叶稀疏、根系裸露、树体空洞腐朽,生长态势弱化,有必要采取一定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推迟其衰老,增加群落的稳定时间。”

谢植平表示,下一步,景区会根据每棵古树目前的生长状况和现场调查情况,“一树一策”地制定抢救复壮实施方案,主要开展树体保护、树体腐烂修补、枝干修整、地上环境改良、地下环境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工作。“目前,我们正积极申报古树名木抢救复壮项目。”

近两年来,苏仙岭风景区加大了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发放保护技术资料500余份,并对古树实行了网格化、信息化、常态化、精细化、社会化管理。保护成效、管理水平大大提升,市民游客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珍爱意识也大大增强。

湘ICP备10203546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302000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