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肖佩珊
4月16日,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展示交流区,人头攒动,郴州展区更是人气火爆。其中,一件以郴州红色经典“半条被子”的故事为题材的玉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引来众多参赛嘉宾驻足拍照。
“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一位来自湘潭的参赛嘉宾赞叹道。
《半条被子》玉雕作品以临武特有的通天玉为原料,细腻的雕工将3位女红军与徐解秀老人依依惜别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瞬间。“我们特意选择这个作品,就是要用技能和匠心讲好郴州故事。”中国高级技师、国家艺术基金培养人才、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志敏告诉记者。
现场还有一位年轻学员正全神贯注地雕琢一件新作品。“这是我们在校企合作中培养的新生代玉雕师郑梦超。”方志敏介绍。2015年,方志敏通过临武县委、县政府人才引进来到临武从事通天玉创作。2020年9月,方志敏与临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近5年来已为临武县培养了400余名雕刻行业及其相关行业人才。今年22岁的郑梦超,就是其中最年轻的雕刻师。
据了解,这是继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后,临武玉雕作为绝活展示再次代表郴州登上省级技能角逐的舞台。那么,临武玉雕凭何频频代表郴州在职业技能的赛场上“出圈”?玉雕“返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层原因?
“郴州不是没有其他绝活,但玉雕承载着更深的产业逻辑。”郴州代表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郴州选择用同一项目“梅开二度”,恰是对技能人才培养本质的清醒认知——郴州不追求表演性的“炫技”,而是构建“技艺传承+人才留存+产业反哺”的可持续生态。
近年来,临武县人社部门创新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名师”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持续为当地宝玉石产业输送“新鲜血液”。以郑梦超为例,他作为临武县“校企双师制”培养的典型,从零基础学徒到出师,只用了3年时间。如今他在临武工作,月均收入超6000元。而和他一样,经过系统全面培训后直接留在当地就业的技能人才不在少数。
玉出临武,光耀郴州。在机器雕刻大行其道的今天,临武玉雕师们坚守“手作温度”,用刻刀雕琢出临武玉石文化的深度与产业的广度,而“玉+技”的跨界融合,也让临武振翅“玉”飞。
当前,该县正朝着打造“宝玉矿石之乡”的目标,拓展“宝玉石+文旅”“宝玉石+互联网”发展战略,临武宝玉石文化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市级宝玉石博物馆科普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并荣获“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称号,当地产业发展愈加可期。
“我们刻的不仅是玉石,也是产业的未来。”郑梦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