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群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一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职尽责、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指明了方向。人大代表履职效能直接影响基层治理体系的规范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本文从人大代表履职的逻辑依据出发,系统分析当前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把准人大代表定位,夯实履职法治根基
(一)坚持群众路线,夯实法治治理的民意基础。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必须根植于群众真实需求和深层期待。人大代表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面对面”走访、“一对一”问需、“点对点”回应等形式,能够将群众最直接、最具体、最迫切的法治诉求准确传递到治理体系中,从而将人民意志转化为制度安排。与此同时,人大代表借助宣讲法律政策、引导依法维权等方式,还能在基层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群众法治获得感。
(二)推动良法善治,构建法治治理的制度基础。制度供给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有效性。人大代表虽然不直接掌握立法权,但其在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的间接参与权日益增强。通过调研报告、立法征询、专题建议等形式,人大代表能够将“来自泥土的声音”上升为“制度的语言”,推动地方立法更具实践导向和民生温度。例如,在农村土地流转、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人大代表的实地反馈常成为法规修订的重要依据。此外,人大代表还可通过推动政策性文件、操作规程、行业指引等“软法”机制,使治理规则更为柔性,形成法治框架内的多元规范秩序,增强制度供给的层次性和弹性。
(三)强化法治监督,保障法治治理的运行效果。监督是人大代表履职最具刚性约束力的职能环节,是实现法治治理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抓手。人大代表可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审查执法情况、参与执法检查等形式,系统评估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执法的实际成效,推动权力在制度轨道上规范运行。此外,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也体现为“群众维权代理人”的角色,在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公共安全、教育资源不公等问题时,人大代表应以法律监督为牵引,推动矛盾依法化解、问题源头治理,提升基层公共权力透明度,为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注入制度动力。
二、织密治理网络,提升基层法治效能
(一)促进人大代表履职与政府依法行政同频共振。要推动形成人大代表监督与政府治理良性互动、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需建立健全人大代表与行政机关常态化、机制化的沟通机制,在重大政策制定、治理改革实践中吸纳人大代表建议,实现“人大代表议政”与“政府施策”的闭环互动。人大代表监督不仅应聚焦结果,更应关注过程合法性与程序正当性,提升治理合法性,推动政府行为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二)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其法治化进程不能仅依赖单一主体的推进。人大代表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联动基层司法机关、社会组织、法律服务机构等,推动共建共享的法治服务体系。在信访矛盾化解、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尊法守法、依法维权的社会环境。
(三)激发人大代表履职与群众参与的双向互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关键在于有效连接人大代表履职与群众表达。要用好“互联网+履职”手段,鼓励人大代表通过网络问政、直播履职、走访评议等方式增强与群众互动,提升基层治理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同时,强化群众对人大代表履职的反馈评价机制,让人民真正成为“监督者”“评判者”和“推动者”。
三、用好履职抓手,激发治理制度活力
(一)构建科学的履职评价与动态管理机制,增强制度激励约束力。在人大代表管理方面,应推动从“身份认定”向“能力导向”转型,建立以履职积分、定期述职、民主评议、群众反馈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将履职质量纳入人大代表年度考核体系。对于履职积极、建议质量高、群众满意度高的人大代表,可优先推荐参与重要调研、立法论证等工作;对于长期无故缺席、不提交建议、不参与联系群众活动的人大代表,应建立提醒、诫勉、退出等程序,实现人大代表“优中选优、动中有序”,增强制度运行的规范性。
(二)整合履职平台资源,构建智慧化、高效化的人大代表服务体系。要统筹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融合发展,构建集接待群众、收集意见、政策解读、法治宣传于一体的基层履职平台矩阵。同时,运用好“智慧人大”,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履职、数据互联互通、工作全程可追溯,提升人大代表议政建言的实效性与群众表达的便捷性,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制度运行从“纸面”走向“实景”。
(三)加强系统性履职能力建设,推动人大代表队伍专业化发展。应根据基层治理需求和履职内容,分类分层构建人大代表培训体系,重点围绕法律法规、预算监督、社会治理、风险防范等内容进行模块化培训。培训方式应从传统灌输式向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模拟演练转变,突出问题导向和实操能力,提升人大代表议题把握力、政策理解力与法治应用力。鼓励建立人大代表学习共同体、跨区履职观察团、线上研修平台等形式,为人大代表提供常态化、自主化的学习资源支持,真正形成“能履职、敢监督、善建言”的新时代人大代表队伍。
(作者系北湖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