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为维持社会结构编织的经纬 ——读《生育制度》 版次:A03  作者:  2025年05月11日

□ 王成

《生育制度》是我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以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婚姻、生育、家庭、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生育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而且对当代社会诸多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指出婚姻家庭并非生物本能结合,而是人类种族延续的关键——社会通过生育实现成员结构性更替,以新生个体承接死亡个体的社会位置,维系结构完整性。人类抚育发展为双系模式,父母共同承担子女养护、教育与情感支持;婚姻将父亲纳入抚育体系,社会借助法律、道德、宗教保障其实施。

婚姻生育构建社会基础三角关系:生育促使夫妻与亲子关系交织,形成父母子女的结构性三角,血缘与责任的双重联结使婚姻从情感结合升华为制度性社会单元,增强家庭稳固性。

社会继替是代际传递社会资源的过程,家庭承担培育后代、传承文化的使命。孩子成年后结婚生育完成继替,维持社会结构稳定。

本书是透视传统社会运作核心机制的显微镜,以冷静的学理分析,将看似私密的生育行为与宏大的社会结构相连接,揭示了“生育制度的功能是在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这一核心命题。它论述的不仅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活动体系都涉及了,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社会继替等等。它让我们明白,生育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简单意愿,而是深深嵌入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本所在。那些看似顺理成章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背后实则蕴含着复杂而精妙的社会功能考量,是我们获得对中国传统社会至关重要的认知基础。

本书照亮了现代社会中婚姻、生育、家庭的深刻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描绘的传统生育制度及其配套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洞察力并未因此而过时。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现已跌至全球倒数第二。从费孝通先生的理论视角来看,这是生育制度功能转变的现实体现。传统社会中,生育后代是家族延续和养老的重要方式,如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养儿防老”观念逐渐被冲淡,高昂的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以及现代生育观念的转变,让许多人陷入“不想生”“不敢生”的困境。

本书启示我们,生育率的下降应从社会制度变迁的角度理解,需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生育支持体系,包括健全育儿服务、灵活工作制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及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费孝通预言人类可能通过人工手段使生殖细胞结合并在机器中培育胎儿,彻底改变生育制度。77年前的设想如今渐成可能,随着基因工程、辅助生殖技术和人工智能发展,生育或突破传统生理限制。当生育成为可编程的社会工程,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当代生育制度研究需要回应的前沿课题。

湘ICP备10203546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302000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