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娟
宜章有八景,蒙洞泉香为其一。从蒙岩拾级而上一百余米,有一座六角亭子,名曰“养正亭”。“养正”语出《易经·蒙卦》,原文为“蒙以养正,圣功也”,即培养刚正纯良品德之意。
这是一个古典的中式六角凉亭,六边形底座,六根红色柱子撑起两层绿色楼阁,缀以古韵窗棂,盖上金色琉璃瓦,六角飞檐骄傲地翘向空中,古朴,清雅,又灵动。立亭中,宜章风光在林木间影影绰绰。远山重峦叠嶂,骑田诸峰高耸入云,连绵起伏,山下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玉溪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蜿蜒流长,城中街道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宜章一中运动场上呼声震天,学子们正踩着激情洋溢的节奏,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在跑操,宛如巨龙在渊间腾舞,炫技亮相,无比壮观。课余,师生们三五成群来到山上。亭下、路边,读书的、散步的、拉琴的、画画的,各享各的自在。
亭边几十棵高大的栗树,错落有致,蔚然成林。“寒霜临苦槠,岁月铸坚强”,那些栗树,经过冬的洗礼,春的滋养,换上绿得发亮的夏装,缀以鹅黄花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呼啦啦,几只大鸟带着羽扇似的尾巴从头顶划过,落在一棵大樟树上。樟树高达数十米,枝繁叶茂,鸟儿们把巢安在树上,既安稳又舒适。这里鸟儿特别多,麻雀、燕子常有,相思鸟也常来,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来了又走了,把这当驿站。曾有调研人员来视察,走在环山跑道时,一只白鹇优雅地走过,忽而翘首凝视,忽而振翅高飞,那神态宛如仙界神鸟,调研人员大为惊叹,感叹此行之妙!
樟树上长满了植物,有攀缘的藤,有茂盛的蕨,还有绿油油的苔藓。学子们来山上散步,见这么多种植物长在一棵树上,心生疑惑。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制作了科学小视频《树上长树的秘密》,获取了科学的结论。
围着小亭漫步,一条条沟壑引人注目。正跟同事谈论,一学子质疑:桄榔山上为什么没有桄榔树?这一问问到了此山的前世今生。桄榔山原是骑田诸峰的一座小山,山上有“龙帛”之泉,山下有蒙洞泉香、养正书院、东溪草堂及历代石刻等名胜,山间怪石嶙峋、云根环翠,长了很多桄榔树,因而得名桄榔山。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乱砍滥伐,此树遂少。后来,宜章地方豪绅与团防于山巅构筑工事,剩草残株惨遭毁灭,那些沟大概便是此时的“杰作”。
翻阅史册,一个响亮的名字豁然眼前,他叫李文香,生于宜章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各地兴办新式学堂,桄榔山下也办了学堂,李文香到这里任教员。以此为掩护,他积极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全县人民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可惜,后因叛徒出卖,李文香英勇牺牲。据当地《李氏族谱》记载:“邑中少年多所造就,政界学界人才,多出自门下。”如邓中夏、高静山、刘云、张际春、欧阳毅等,均是他的弟子。
没想到,小小的桄榔山承载了那么多的红色回忆,再次驻足养正亭,有了莫名的厚重感。先驱们用生命在这里铺下基石,用热血点亮希望之光。如今,这里亭台楼阁,香樟栗木,曲径通幽,休憩研学,人来人往。愿当代之青年铭记历史,笃学励志,成才报国,有老先生寄语为勉:“高处且流连,可领略林壑闲云,玉溪朗月;亭间宜指点,莫辜负家国厚望,我辈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