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观看视频
□ 陈寒鑫
我是来自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的一名基层干部,也是去年刚从深圳硕士毕业来到乡村一线的选调生。曾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留在繁华的大都市,反而选择来到农村呢?因为我渴望在这里看到更真实全面的中国,找寻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正确道路。
在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五一村的一面土墙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出路在哪里》文告,那斑驳泛黄的纸张、激昂的文字中所传递出的革命精神与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我内心的信念产生了强烈共鸣,也给了我继续坚定自己道路的强大力量。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便是从这一张充满力量的文告中,我所看到的胜利密码。
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五一村的一面土墙上,一张用松烟墨印刷的文告带着那个时代的疑问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共产党所主张的苏维埃与红军,就是你们的出路!”1934年深秋,在湖南汝城张贴的《出路在哪里》文告似一声惊雷,击碎了一切质疑。“一张文告跟党走,唤起工农千百万”,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百姓在文告的影响下跟着红军踏上艰险的革命道路?面对国民党重兵围剿、红军濒临绝境的至暗时刻,革命先辈何以坚信“我们一定会胜利”?答案就藏在文告中最后一段的倒数第二句话:“他们那里只有少数人,我们这里有着千百万的工农群众。”这短短二十余字,道破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百年寻路的历程中未能参透的真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革命力量的不竭源泉!
我们从长征中走来,中国革命事业也从挫折走向了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一路上,面临的挑战愈发多样,但文告中根植人民的胜利密码未曾改变,并以伟大的实践印证着:只有始终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聚焦人民根本诉求,才能走出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废墟中重塑山河,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挺起民族的脊梁。改革开放的春雷激荡神州,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始终保持着道路选择的清醒。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开辟新途。进入新时代,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以更大魄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心奋进。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到五一村,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起了“出路在哪里”红色体验项目。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到那堵土墙前,静静倾听这张斑驳文告诉说的历史的变迁。它讲述着1934年11月,一批又一批心怀热血的青年在它的感召下,毅然加入红军,为这片土地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它讲述着1949年5月1日,当年留下它的那支队伍终于实现了承诺,让这片土地重获新生;它讲述着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春风吹过,激发了这片土地的无限活力;它讲述着2019年精准扶贫在汝城取得辉煌胜利,让这片土地的百姓彻底摆脱贫困。
凝视着这张穿越时光的文告,回想起我在文明瑶族乡见证的点点滴滴。我想起我第一天到村里参加周例会时,哪家的屋子漏水了,哪个组的生产便道要修了,谁家有人病了要申请救助,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民生牵挂都被基层干部记在了心上;我想起第一次防汛备汛时,乡村干部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各个地质灾害点逐点排查,仔细查看每一处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用他们的枕戈待旦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祥和;我想起第一次上山救火,面对熊熊大火,党员干部全部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身体筑成屏障,守护了一片青绿,温暖了一方民心;我想起在走访困难群众时,不止一次听见群众说:“共产党的干部好啊!”此时我知道,这支队伍依旧是那支从长征中走来的队伍,依旧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眼前这张泛黄的文告虽已斑驳,却如同历史长河中的坐标,丈量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群众路线——当时,它传递着“打土豪分田地”的质朴诉求,点燃了长征路上穷苦百姓的革命热情;现在,它化作基层干部手中的惠民政策,继续谱写着人民至上的时代篇章。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我们看到的是无数基层干群齐心奋斗的身影,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践行文告中的承诺,领导14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1934年“出路在哪里”的追问,化为了新时代“道路自信”的铿锵作答!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这,就是新时代的《出路在哪里》最生动的答案。
【作者单位: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人民政府。本课程获汝城县2025年一体化推进思政课建设(行业思政课)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