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链”与“变” ——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发展述略 版次:A02  作者:  2025年07月07日

□ 通讯员 邓生祥

盛夏时节,走进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到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冷链集散中心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分拣、打包、装运小黄姜;区间干道上,满载生姜的货车来回穿梭,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繁育基地中,脱毒姜苗青翠欲滴,展现出勃勃生机。

汝城县作为小黄姜产业的传统优势集聚区,种姜历史已超过百年。近年来,当地聚焦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在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科技应用、拓展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在主产区马桥镇打造出集育种、贮存、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如今,全县种姜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值突破20亿元,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小黄姜产业链。

科技研发:培植产业“芯片”

在辰逸农业公司的脱毒姜苗繁育基地,脱毒姜苗壮实葱绿,备受姜农青睐。该公司总经理袁军辉,一位42岁的马桥镇霞留村人,放弃熟悉的农产品销售领域,毅然投身脱毒姜种培育。他通过自学和与专业人士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技能,并与湘西农科院达成合作协议,利用茎尖脱毒技术成功培育出大量脱毒姜苗。

这些脱毒姜苗具有显著优势。在降本增效方面,原种亩产最高可达7000多公斤,平均超过5500公斤,比传统姜种增产1000多公斤,且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同时,脱毒姜种可实现同地块连年种植,规避了姜瘟问题,提升了姜的品质,使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如今,辰逸农业公司不仅承接了多地的姜种繁育业务,还注册了绿色食品商标,获得了脱毒育苗发明专利,正积极争取列入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冷链解题:错峰实现增收

在鑫隆农业公司的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各作业区忙碌异常。该公司负责人朱万兵为了解决家乡贮姜难题,返乡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了冷链集散中心。这里四季满负荷运转,常年仓储量约3万吨,去年错峰销量达6万吨。

冷链贮存是科技活,需要精准把控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指标。朱万兵曾将自家和亲友种植的生姜放入冷库做实验,因温度设置不当导致生姜迅速腐烂变质。吸取教训后,他在每个冷库安装监控器,安排专人盯守,确保各项指标稳定。如今,小黄姜产业园已集聚6家冷链集散企业,固态冷储库容达10万立方米,年集散交易能力增至13万吨。

依托冷链产业发展,小黄姜的销售渠道得以拓展。在全国32个省市发展了300多家经销商,线上搭建了70余个直播间,建立了6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畅销长沙、广州、南昌、杭州、重庆等地,带动了万余人次务工就业。

加工利用:“吃干榨尽”增值

在鑫隆农业公司的加工区,残次姜品被送入全自动智能流水线,加工成姜粉、姜片等制品。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附加值,还实现了多重效益。过去,姜农将残次姜转运至垃圾处理场,每年转运费超30万元。如今,残次姜被企业综合利用,增加了收益,改善了环境。

汝城县福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对小黄姜的综合利用也颇具成效。其“姜王之王”系列产品通过新媒体宣推和电商直销,产品礼盒年均销量达50000盒。部分产品还成为北方养殖饲料配方,提升了禽畜的抗寒抗病能力。该公司年综合加工效益达9000万元,荣获多项荣誉。

此外,小黄姜还作为辣椒制品、美食佳肴的重要辅料,打入了各地食品加工厂。加入小黄姜的系列辣椒制品已成为知名餐饮品牌的佐料,成为湘菜剁椒鱼头的优选,并走向海外市场。

一张蓝图:擘画美好“姜来”

夜幕下,思德胜农业公司的冷链集散中心灯火通明,货车有序装运。43岁的朱清明是马桥梓洞村人,他受家乡创业环境吸引,返乡与人合伙创办冷链集散中心。他时常到思德胜农业公司交流探讨,学习借鉴经验。

思德胜农业公司总经理何威是一位90后创业青年,他返乡成立公司,一期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可贮姜2万吨的3.5万立方米冷库。他基于电商经验,积极推动小黄姜出圈“出海”。前不久,对接郴州外贸的埃及商人前来考察调研,深入交流商谈。当地每公斤100多美金的售价以及采购承诺,让何威对未来充满期待。

近年来,汝城县锚定“将一把小黄姜做成大产业链”的目标,聘请专业公司围绕政策供给、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等重点,勾勒擘画了中长期发展的规划蓝图。如今,汝城小黄姜产业园已云集6家规上农业企业,新生力量不断加入。一把小黄姜,正在汝城县这片热土上谱写着大产业的辉煌篇章。

湘ICP备10203546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302000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