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在白露塘,相传韩愈吃了一碗杀猪粉 版次:A04  作者:  2025年07月18日

□ 王琼华

“呵,这人是‘特厨魏味’吧。”

说话的是我夫人。她眼尖,一进白露塘杀猪粉店子就发现,正伸手端过一碗杀猪粉,并跟掌勺的中年女子调侃称“我从北京来,不是来偷艺”的男子,是美食博主“特厨魏味”。

“魏味翻牌,娓娓道来!”北京友人带我们吃烤鸭时,特意聊到“特厨魏味”如何追捧烤鸭,说他“甭管什么菜,原料、辅料、调料、技法啥的都能说出一二三来。每道菜还都能念叨念叨这个菜的渊源、工艺讲究啥的”。

没想到他跑到郴州的白露塘探店来了。

“看来,嘴馋的不是我!”夫人这时嘀咕了一句。

原来,这阵子她陪着我宅在汝城写《沙洲的“小树苗”》一书,似是晃了一下,便过了好几个月。因711时光小镇有活动邀请,我们才从汝城返回郴州。下了高速,夫人把车子一拐,直奔白露塘:“很久没吃杀猪粉了,我们吃一碗去!”

方向盘在夫人手上,她说了算。

时常想念白露塘杀猪粉的,何止我夫人一人呢?有一次来白露塘吃杀猪粉时,跟我们拼桌的是一位穿军装的战士。他叫吴聪,聊天中得知,他就是白露塘人,在惠州当兵,回到村里第一餐,就是来这吃一碗杀猪粉。他憨憨地说:“平时想老家吧,说透了还是想着这一碗杀猪粉。”村民罗袁飞,在长沙打工,每次回来第一件事,便要看看好友杨超——他也是想马上吃到一碗杀猪粉。

杨超,白露塘杀猪粉的传承人,也是这家位于老圩场上的白露塘杀猪粉店的店主。

“来店里吃杀猪粉的可不仅仅是周边村民。”杨超得意地说。店里每天要消耗200余公斤猪肉。国庆节假期,更是一天要吃掉500余公斤猪肉。这要煮多少碗粉?很多是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的南腔北调的食客,店门前排上百米长队也是常见的风景。深圳的黄小菊六年前来高椅岭旅游打卡,被郴州的熟友带至白露塘,吃了一碗杀猪粉,从此念念不忘,每年都会来郴州一两趟。为了吃一碗白露塘杀猪粉,她甚至一天坐高铁在深圳与郴州串了一个来回。

天下米粉万万千,好吃还数白露塘杀猪粉!

食客们这般感慨,当然有种种缘故。记得我夫人第一次吃白露塘杀猪粉时,即脱口赞道:“鲜!”之后,夫人几次探店,给“鲜”味的由来找到了答案。灵魂之招,鲜在食材。杀猪粉用的猪肉,都是当天清晨宰杀的本地土猪,新鲜程度不言而喻。掌勺大厨把新鲜猪血切碎,和猪肉、猪腰、猪肝等一起煮成粉的汤料,再一大勺一大勺地舀到刚装上米粉的碗里,如此最大程度保留了其新鲜度和原汁原味,这让食客每一口都能品尝到猪肉的鲜嫩和猪杂的醇厚。相比外地的猪杂粉、三鲜粉,白露塘杀猪粉多了带着鲜气的猪血。煮的时候又是整锅煮制,加入大量的姜片、胡椒等辛香料,咸鲜滋味多了几分厚重。

还有一点,“鲜”在一锅汤。这是杨超特意透露的。他称,拿猪大骨熬汤,要熬上六七个小时。

汤的境界,熬出来的。

人生在世,种种境界,不也是熬出来的吗?

当然,如同生活有花絮一样,杀猪粉也有属于自己的点缀。比如,每一碗粉,会有一只可以盖碗的水煮荷包蛋。再比如吃粉时,夫人喜欢往碗里添上一勺鲜艳的辣子。雪白的米粉裹上透亮的辣椒油,令人胃口大开。在我的感受中,往碗里放些酸辣萝卜和泡椒,与杀猪粉更是一种绝配。这种浓郁而纯粹的酸辣味,与舌尖一接触,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快朵颐。

白露塘这地方,怎会有如此好吃的杀猪粉呢?

听邻桌这般嘀咕,夫人侧过脸,很热情地介绍道:“相传跟古时大文豪韩愈扯上了关系。”

唐朝,永贞元年的一日。

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在郴州刺史李伯康陪同下,顺着古道,前往五盖山赏景。这位中年男子即是与郴州六次结缘的韩愈。他途经白露塘时,见此地山清水秀,泥田里的禾苗郁郁葱葱,微风吹过,稻浪阵阵,仿佛是绿色的波涛在翻滚,便下马闲游起来。

这时,韩愈见村口有一户人家门前晾晒着一篙篙米粉,便凑上去要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家榨米粉的小作坊。刚好坊主米粉伯走出来,韩愈便对他赞道:“你这米粉榨得像白玉一样,圆润剔透,白璧无瑕啊。”米粉伯笑道:“你有这眼福,还得大谢一个叫韩愈的人呐。”韩愈不解地问:“这人会是一个榨米粉的大师傅?”米粉伯摇摇头,解释道:“知道吧,我们这地方遇上百年难见的大旱,别说种不了稻子,连我榨米粉的一担水都没法挑回来呐。这韩愈大人路过郴州,见此大灾,心疼百姓,便祭天祷告,祈雨救民。嘿嘿,善念通天,一场及时雨也就落了下来。看见了吧,眼前不仅让我又能挑水榨米粉,乡邻们也把禾苗插到了田里。”“那就好,那就好呀!”韩愈连声叫道。米粉伯说:“我们想跟这位好心人当面道上一声谢,却不知道韩愈大人在哪啊。”这时,李伯康笑呵呵地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米粉伯愣了愣,跟李伯康对了一个眼色,然后惊喜地望着眼前这位陌生的中年男子:“先生便是韩愈大人?”“惭愧惭愧,没想到无奈之举,竟被乡亲念念不忘。”韩愈说道。

乡邻们听说韩愈来到了白露塘,纷纷赶来叩谢。

米粉伯见时辰已近晌午,便跟韩愈说:“我煮一碗米粉让你尝上几口。”屠夫杨二哥说:“刚杀了一头猪,我拿点肉过来。”乡邻一一响应,有的端来泡椒,有的捧来酸萝卜。很快,两碗肉汤米粉摆到韩愈和李伯康跟前。两人拿上筷子,才尝一口,韩愈便叫道:“天下之味,数这最鲜!”乡邻见韩愈把一大碗米粉吃完了,颇是兴奋。米粉伯灵机一动说:“这碗米粉讨了大人的欢喜,就请大人给它取个名吧。”韩愈想了想,说:“一碗用刚杀的猪肉下的粉,又是韩某有幸在白露塘吃上的,不妨就叫白露塘杀猪粉。”乡邻们大声叫好。

从此,当地百姓把这碗米粉称为“白露塘杀猪粉”。

众所周知,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是一位名声在外的美食家。韩愈这趟途经郴州,不仅作揖祈雨,还吟成《郴州祈雨》一诗,并因他诞生了一碗白露塘杀猪粉。

我夫人说,韩愈怕是怎么也想不到,千年之后,白露塘杀猪粉会成为一道有口皆碑、享誉四方的美食。

与杨超的闲聊中,我夫人有一触动,白露塘杀猪粉被食客这般宠爱,还是缘于韩愈一身让人万分仰慕的才气,而韩愈的人品更是影响到了当地村民身上。与杨超家店子相邻的还有两家杀猪粉店,一是老白露塘杀猪粉,一是胖婆杀猪肉。巴掌大的地方,有三家吃杀猪粉的店子,之间从不拆台,早就有了美美与共的气氛。

一家杀猪粉店,摆了三十几张桌子,食客们都觉得很壮观。杨超却告诉我们说:“我爷爷当年就是摆了一个小摊煮粉。听我爷爷说,那时赚点钱不容易。到了1998年,也就是我八岁时,母亲执意开了这家店子。我母亲很能干,当时每年是她一个人养1000只鸭、1000只鸡,还出栏100头猪。不过,母亲一直有个念头,我爷爷煮杀猪粉的手艺不能丢了。”那年,刚从校园出来的杨超,便跟母亲学煮杀猪粉。很快,杨超给了自己一个设问:“这么好吃一碗杀猪粉,怎么不能让更多的人吃到呢?”几年间,他的想法一一得以落地,注册了商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全国各地有了300多家白露塘杀猪粉加盟店。

于是乎,杨超让天下更多食客遇上了一碗尝一口再也难以忘却的白露塘杀猪粉。

而因为这一碗粉,我夫人以其浓浓诗意般的口吻说道:“在白露塘,韩愈吃过一碗杀猪粉,我也吃过一碗。”

其实,我平时也见到好些食客这般得意过,包括另一个美食博主“小璇大炫”。这并非调侃。它是一种满足,更是一种充满烟火气的向往……

湘ICP备10203546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302000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