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祉含
在嘉禾县广发镇中学心理老师欧英的九里香文学社里,没有精致的教具,只有师生间绵绵不绝的对话。“我喜欢和学生聊天,聊他们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过滤出写作素材。”这位从教25年的乡村教师道出了她独特的教学秘诀。
2020年,欧英重启了停办多年的九里香文学社。如今,社里的14个孩子,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着湘南大地的呼吸。曹佳英、谢锋、李俊希三位少年的作品,刚刚在“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文字并不华丽,却让读者触摸到乡土中最真实的脉搏。
曹佳英的笔端流淌着嘉禾伴嫁歌的哭腔。欧英本身就是在伴嫁歌中长大又在伴嫁歌中出嫁的女性,她指导曹佳英时,直面非遗题材最大的挑战——远。“非遗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不贴近生活,学生缺少体验。”欧英说道。但当曹佳英从老师口中得知这种土味十足的伴嫁歌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她果断扔下零食捧起资料。“原来鲁迅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女孩现在会哼唱《半升绿豆》,她说终于懂了奶奶那晚的眼泪。
谢锋的创作源于国庆假期的劳作。跟着奶奶挖“雷公袋子”换零花钱,手掌的血泡换来16元收入。欧英引导他回忆那个夕阳镀金的归途,稻浪、锄头、奶奶佝偻的背,并聚焦体验,身体感觉是什么?情感有什么变化?收获了什么?这个总爱看电视的少年,第一次发现药材的学名“半夏”如此诗意,也真正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分量。
李俊希的故事里藏着更多乡土密码。屋后坟山上的“鸟儿柿”,农贸市场5元理发的剃头匠,栀子花田里的捉迷藏……这个敏感的少年总是揣着心事敲开欧英办公室的门:“老师,我想找您聊一下,我感觉……”欧英便引导他从情绪入手,把细微感受放大成文字。当他把摘柿子的经历、剃头摊的温暖、花田里的友谊逐一还原,故乡就成了立体而温情的存在。
“什么是家乡?孩子一下子很难回答出来。”欧英说,“但家乡的花草树木、方言习俗、亲朋好友,构成了他们对家乡最朴素的认知。”她认为乡土写作的本质是回答“我是谁”的过程:记录故乡,其实是青少年在用文字和自己对话。
九里香文学社的窗台上,晾晒着新采的栀子花。欧英带着孩子们继续记录即将消失的方言歌谣、即将老去的匠人故事。那些作文纸上,不仅有文学的火种,更有地域生生不息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