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鼻祖周敦颐与郴州珍闻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01月14日

        周敦颐像


□ 张式成

周子为官在郴州

过去郴州有句老话,理学鼻祖周敦颐“生在道州,做官郴州”,这是有来由的,他第一次提拔为县级主官,在北宋庆历六年(1046)冬,刚满30岁,走马上任郴县县令。皇祐二年(1050)34岁,留郴州改任桂阳(汝城)县令,到至和元年(1054)38岁转任南昌知县。熙宁元年(1068)52岁第一次擢升州级主官,还是在郴州。所以时人均言“周子在郴为官三任”。

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周敦颐的人生宝贵阶段,基本上在郴州度过,这奠定了他成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历练基础。“时当道诸公皆以先生治郴桂有绩,交荐之。”就是说周敦颐在郴县、汝城的政声之大,为执政的宰相、参知政事等倍加注目,考察了其政务实绩及其学术著作后,一致向皇上推荐。这样“五十而知天命”之年,他又主政郴州。

修学育人实大贤

周敦颐一到郴县,就“首修学校以教人,有《修学记》。”这所学校为郴县县学,保送州学的人才和秀才由此出。可惜的是,他的重要著作《修学记》在历史长河中不知散佚何处。翌年(1047)又“作书堂于郴之鱼降山”,与县学不同,书堂属私学。周敦颐每到休沐日就信守与友人、兴国县令程公珦的约定,骑马去州城东郊30里远的鱼降山,教他两个儿子程颢、程颐。知州李初平很羡慕,他武官出身,因郴州踞于南岭,苗瑶常聚义造反,故朝廷派武官来镇守,厚重少文的他与少数民族沟通困难,所以也想与二程一样读理学。周敦颐讲,你年纪老大一把,从头学起来不及了,还是让我为你讲讲重点。于是周敦颐既教小的又教老的,每天抽时间为知州讲解理学要点。坚持一年,李知州果有所获,他也学周县令,重建州学。

济困解难德行高

正当李初平对郴州进行文治武安时,不幸染上疾病过世,留下寡妻幼子。周敦颐赶到他家里,毫不迟疑地表态:“吾事也!”为其理丧,亲自护送灵柩还归其故里安葬。不仅如此,还始终周济扶助孤儿寡母。郴州是瑶族聚居地,城外从王仙岭到鱼降山都有瑶民,历史上不满朝廷税赋过重,不愿承担徭役,叫“莫瑶”,与官方、汉族山主经常发生冲突,严重时起义。周敦颐建议朝廷改变政策,“生瑶”不征赋税,靠近汉区的“熟瑶”免征杂税,设置专门的瑶汉贸易圩场。同时因瑶民居山野,经济收入低、孩子又难以考入县学,便自设书堂于远郊鱼降山,免费让他们课读。这也是在瑶汉杂居之地办学的特别举措,后人为之赋诗“清风濂溪像……从容讲道要”。

程朱理学赖濂溪

程颢、程颐兄弟在郴州从学周敦颐,三年下来,学业大进,于是返家。然而程公珦一听到周敦颐仍留在郴州担任桂阳(汝城)县令后,令儿子赴汝城继续跟随学习。周敦颐让二程在思想深处寻找“孔颜乐处”,经过老师的点拨,刚成年的二程掌握了理学的精髓。兄长程颢即在汝城写下七绝《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我)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于是《千家诗》,将此诗列为第一首;而汝城为纪念周敦颐培育二程,将周子教习、二程读书生活、游历的地方,命名为予乐湾、予乐村,建起予乐亭。二程在郴桂,垒起了“程朱理学”的基座。

钱不满百最清廉

至和元年(1054)周敦颐由汝城升调洪州一等县南昌知县,到后不久,突发急病,像死去一样!家人吓呆,准备后事,需要花费。州县官署上下以为他在郴桂,一定积蓄不少,民谣说“一年清知县,八百雪花银”,他已经在郴桂做了8年县太爷,即使一年除去开销净剩千文,8年也应有八千文即八两银子。谁知其友潘兴嗣赶到他家一清理,发现日常用具衣物,只用一个破旧竹箱装着,铜钱居然没有一百文!连医生都无比感动,奋力抢救,一天一夜之后,周敦颐终于苏醒,官民同庆。州县官署从此以贪腐为耻,百姓更是钦敬不已。

濂溪妙处聚一图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寻周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结晶《太极图说》和理学“太极图”诞生地,现代专家想开脑壳,论文百数,颇难解答。实际上,南宋数位官员、学者经过田野调查,认定其产生于郴州。朱熹弟子度正撰写《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引用程颢自述“自十五六时,与弟颐闻周敦颐论学,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考据指出“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就是说程公珦庆历六年(1046)“令二子师事”周敦颐,“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当年冬周敦颐升任郴县令,把二程带到郴州施教,翌年二程“十五六”,周敦颐创作出理学“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单独授予他们。南宋秘书丞俞德藻为郴州撰《修州学创书楼记》,就说“濂溪妙处在太极一图”。

建图属书在此间

1220年,宁宗皇帝下诏赐周敦颐谥号当年,汝城县令周思诚到任。他努力搜集周子遗物事迹,发现县衙案桌上,竟存有70年前周敦颐做的文书柜,高4尺,刻“皇祐四年(1052)置,桂阳县令周”10字。即周敦颐到任汝城的第三年,柜子高说明文书多。按说周敦颐做的柜子,他可以装满县民送的土特产带走,但他清正廉洁,留下来方便后人。周思诚可能从柜子里发现有周子的书稿,当年他兴建濂溪祠,在《桂阳濂溪祠记》写道:“先生之道,具于人心,先生之训,垂于图典。”图,即“太极图”同《太极图说》;典籍,则是另一部最重要的哲学著作《通书》。南宋郴州州学教授王湜经过考据,也在《新建濂溪祠堂记》肯定“濂溪先生两为邑令于郴……建图属书,远配义易。”

植莲清气满乾坤

百花丛中,周敦颐最欣赏莲荷的品格姿态,尤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中通外直的人格精神,欣然挥毫写下哲理美文《爱莲说》,传为千古佳话。人们还传说郴州濂溪祠、濂溪书院的莲池是周子开凿,花中君子莲荷是周子种植,君子亭也是周子建造。南宋名家杨万里在《寄题临武知县李子西公廨君子亭》诗中,歌咏“周家唤莲作君子”“泥中怀玉避俗尘”。汝城籍两广总督朱英的弟子、开启明代心学的陈献章撰《茂叔爱莲》诗,吟“不枝不蔓体本具,外直中通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莲人。”嘉靖年编修王立道《送倪德符知郴州》,就说“更有濂溪能化俗,郡中为访种莲池。”人们还传周子把莲荷种到了郊外天飞山顶的白莲池,州学教授鲁廷珂在《天飞山攀崖》,就叹道“莲从仙子种,池本化工修。质素香偏远,源深流自悠。濂溪独钟有,续后孰相俦。”

深夜作序谷氏谱

宜章县赤石乡传说,周敦颐当年从桂阳(汝城)到郴县,又从郴州过汝城去南昌,都要经过郴桂驿道边的新屋堡。按里程,有时走到新屋堡,便遇日暮,谷氏村庄族老谷珍,热情挽留周敦颐住宿,并与其长谈。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升任郴州知州,上任又经此地,这回谷珍不但请周知州留宿,还请他为《谷氏族谱》作序。周敦颐欣然命笔,提到第一次见到谷珍老人情形,序曰:“余临郴,盖已三矣。先宰卢阳(汝城)之四载,偶过宜阳新屋堡。适合日昃,有老叟皤皤黄发,持杖而前,告余曰:‘暮山紫矣,老生家堪以止宿。’余见其举止敦厚,有三代上风,因宿于其家焉。……”后面写道姓氏、家族关系等内容,谷氏奉为珍宝,一代代传下来。

元公化神在郴州

熙宁六年(1073),周敦颐57岁病故,他的理学著作等被人们逐步认识、了解。南宋时极力推崇,嘉定十三年(1220),宁宗皇帝下诏赐周敦颐谥号“元”,承认了他创立新儒学——理学的资格;后世遂称周敦颐为“周元公”“元公”。淳祐元年(1241)理宗下诏将周敦颐与另4位理学家从祀于文庙,加封周敦颐为“汝南伯”爵号。元代延祐六年(1319)朝廷加封周敦颐为“道国公”,巩固了他作为道学宗主即理学鼻祖的地位;人们将他与孔子、孟子一样看待,尊称“周子”,其思想家、教育家的地位俨然神格化。由于他培养二程在郴州为官时期,其学术著作也主要产生于此一时期,因此学术界认定郴州为理学鼻祖“化神之地”、理学发祥之域。郴州人自然讲“郴州是周子福地,周子使郴州成福地”。

濂溪祠坐西塔街

南宋郴州,州城郴县、汝城、永兴、桂东都兴建了濂溪祠、濂溪书院,爱莲池、君子亭。濂溪祠属于祭祀祠,供奉周子画像。清《郴州总志》记录州城祠庙坛17个,民谣唱:

郴州祠庙多又多,手指脑也数不过;

文庙武庙龙王庙,神农坛在东北坡;

祠堂还是最最多,总共都有一十座;

义帝柳侯景贤祠,濂溪祠西塔街坐。

就是说,濂溪祠坐落在西塔街濂溪巷内,祠内有濂溪书院、爱莲池、君子亭,民国初濂溪女校也在院内;后为省立三师附小、郴师附小即今九完小取代。现在,濂溪祠与濂溪书院复建于爱莲湖风景区,濂溪巷里唯有濂溪井仍对天反射着盈盈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