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4日
□ 尹振亮
2022年12月30日晚,被周恩来总理称为“长征中的姊妹花”,开国上将萧克将军夫人、郴州嘉禾的好媳妇蹇先佛病逝,给她108岁人生画上句号,给她与萧克将军的旷世情缘画上圆满句号,而他们共同走过74年的恩爱故事却像冰山上的雪莲绽放在世人的心坎上。
旷世情缘,贺帅牵线结连理
1934年10月,萧克、王震等人带领着红六军团将士们在历经艰辛后,顺利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汇合。也正是这次汇合,让萧克携手了此生挚爱——蹇先佛。
蹇先佛是贺龙妻子蹇先任的胞妹,19岁参加红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才女,平时对诗词书画颇有研究,写得一手好字。加入红军后,组织上将她分配到红六军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干事,负责刷标语、刻蜡版、画宣传画,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共产党的主张。蹇先佛口才很好,擅长演讲,曾主持过一次“扩红”动员会,一下子就鼓动了20多名小伙子参加红军,创造了红六军团一次“扩红”最高纪录。蹇先佛几次出色的宣传工作让红军队伍得以壮大,也让年轻帅气的萧克团长注意到了这位才华出众的美少女。
工作之余,虽然他们对彼此都有好感,但两个读书人谁也没有先迈出那一步。直到贺龙与他们见面后,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暗念情愫。
一天晚上,贺龙和妻子蹇先任聊起此事,询问是否要为他们牵线搭桥?他妻子也觉得两个人郎才女貌,便说要问问妹妹的想法。第二天下午,蹇先佛被姐姐拉到角落里交谈,听到要聊萧克的事,她红着脸说:“萧克不训人,很容易接触。”看到妹妹春心萌动的样子,蹇先任胜券在握!在她看来,萧克不仅长得英俊儒雅,更是个有大才的人,自己才华出众的妹妹与他很般配。
日后,贺龙旁敲侧击询问萧克的想法,原来萧克早已把蹇先佛当作知音,得知贺龙有意为他们牵线做媒,喜不自禁,当着贺龙的面许下了自己会待蹇先佛一生一世的承诺。
1935年6月,在任弼时和陈琮英夫妇的主持下,蹇先佛和萧克在湖南大庸(今张家界)举办了一个简朴的婚礼,19岁的蹇先佛同28岁的萧克结为连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爱情佳话。
炮火连天,孩子寄养百姓家
1936年7月,在部队长征过草地途中,蹇先佛突然觉得肚子阵痛,腹中的孩子有早产的迹象。姐姐蹇先任见状,一边让人给萧克带信,一边搀扶着她向草地深处走去,想要找一个能够为她接生的地方。幸运的是,她们找到了一个有些破败的土围子。得知消息后,萧克连忙带领警卫,就地挖些草皮,剥些树皮,修整成一个小土堡。行军途中找不到接生婆和医护人员,有过两次生育经验的姐姐蹇先任便成了为妹妹接生的稳婆。那一天,蹇先任从清早等到日落,一直伺候在妹妹身边,直到婴儿出生,蹇先佛度过危机,才离开。
萧克看着刚出世的儿子,高兴地跟妻子说:“孩子在土堡里出生,就叫他堡生吧!”蹇先佛微笑默认。次日,在喂堡生吃饱奶后,蹇先佛挣扎着起身要继续前进,说不能因为她一个人耽误部队的行程。于是,她骑上战马,随部队前行。贺龙见状,连忙劝阻她:“哪能让才生孩子的产妇骑马行军呢?”于是他找来了几个年轻力壮的战士,让她躺在担架上抬着行军,不过,她只在担架上躺了两天就放弃了。
堡生出生于战场,在炮火声中一天天长大,小堡生陪伴着母亲蹇先佛走过了最后一段长征路。遗憾的是,后来抗战爆发,为了革命需要,蹇先佛把儿子送回湖南慈利老家寄养,不久,小堡生在日军的一次空袭中丧生,这成了他们夫妻一生的痛。
1939年5月1日,蹇先佛路过河北阜平的一个小山村时,突然临盆。在村中一间废弃的屋子里,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萧星华。因当时环境险恶,生下儿子后,虚弱的蹇先佛不敢久作停留,立马趁着夜色,独自一人抱着孩子,蹚过冰冷刺骨的河水回到根据地。为此,她在月子中落下了病根,失去了生育能力。在孩子生下来不到20天的时候,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起疯狂的“大扫荡”,八路军不得不频繁转移。蹇先佛只能把小星华寄养在河北阜平老乡王金生家中喂养。当时,萧克到前线指挥作战,蹇先佛在王金生家住了仅三天,便只能忍痛割爱离开孩子。临行前,蹇先佛看着怀里的孩子,眼泪刷刷地往下流。王奶奶见状,对她承诺:“八路军救了我们全家,我一定会对孩子尽心的。”
王金生一家为了保证萧星华的口粮,经常厚着脸皮去亲戚家四处借粮食。小星华在王家一住就是三年。等侵华日军疯狂扫荡一年以后,蹇先佛再次见到儿子时,无法想象萧星华是如何在日军层层封锁、极度恶劣的环境里,靠吃树叶、树皮,奇迹般活下来的。
《浴血罗霄》,成为第三个“儿子”
艺术专业出身的蹇先佛,对丈夫萧克在战斗间隙读书、写诗特别欣赏,为丈夫的才华感到骄傲。听到萧克想写战争小说,她每次都是鼓励说:“你写啊,我负责为你抄,为你整理。”
蹇先佛把萧克初写的小说《罗霄军》当成两人所生的第三个“儿子”。萧克每写完一个章节,她就整整齐齐叠好,装在一个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皮包里。 1939年10月,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宛平县马栏村,萧克写的小说终于脱稿。这部从1937年5月动笔、长达40多万字的小说,在随后的四五年中,夫妻俩先后做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密密麻麻,涂涂改改,各种大小不一的纸张,不同颜色的墨迹,汇在一起,把皮包塞得满满的,沉沉的,足有十几斤重。手稿一直由蹇先佛保管,她知道,这是丈夫多年心血的结晶。为此,她走到哪里就背到哪里,视若珍宝。
有一天,在河北滦平附近一个部队驻地休息时,她发现装书稿的皮包被小偷盗走了。当地驻军马上发动官兵帮蹇先佛找皮包,可找了一天都没找到。谁知到了晚上,小偷见皮包里装的都是些写满字的稿子,又把这个皮包扔回部队驻地的一个汽油桶上。
1988年,历经51年曲折,这部由萧克在战争年代焚膏继晷、殚精竭虑写作,浸透着蹇先佛生命气息的心血之作,终于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易名为《浴血罗霄》正式出版。1991年3月,《浴血罗霄》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荣誉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众说纷纭,她是现代花木兰
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共2000多人,到达陕北的只有350余人,蹇先佛和姐姐蹇先任是其中唯一一对亲姐妹,当时的周恩来副主席当面夸奖她们俩说:“你们是长征中的姊妹花!”
抗战期间,蹇先佛被派往西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国统区,蹇先佛机智巧妙地与国民党斗智斗勇,为我军收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送出。每当遇到险境,蹇先佛都沉着镇定,机智化解,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巾帼英雄的革命斗志。 为此,第一个采访红区后写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称年轻漂亮的“红色特工”蹇先佛为“神秘小夫人”。
蹇先佛不仅能文,也能武,每次“扩红”、打仗,她从不落后。只要有机会就练习枪法,虽说不上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但一般也是弹无虚发。军中都称她与姐姐是“现代的花木兰”。
“文化大革命”期间,萧克受到冲击,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他被流放到江西云山“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一家人被分散各地,天各一方。夫妻俩虽然分居两地,但彼此始终牵挂着对方,用书信传递思念。1971年端午节,萧克将军在云山写下一首《思亲》寄给妻子:“我家站在京畿,寄身彭蠡间。银婚过数载,镜圆月不圆。儿孙离膝下,分散在湘燕。一家才五口,各在天一边。独饮雄黄酒,忍读《离骚》篇。但愿身心健,任尔风雨颠。”蹇先佛读后,泪眼婆娑。
相夫教子,大爱绵绵无尽时
萧星华是蹇先佛和萧克唯一的孩子,他们很疼爱这个孩子,但并不溺爱他,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对儿子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大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毕业后参加工作,蹇先佛都不允许萧星华提到萧克将军和自己的身份。
勤俭节约一直是萧家的家风。蹇先佛和萧克将军都爱吃红烧肉,但为了节约,蹇先佛规定只有节假日才能吃,平日里一家人吃的都是清淡的五谷杂粮,很少有佳肴。蹇先佛作为家庭主妇,在家中常说:“北京是缺水的城市,要节约水资源。”因此,家里的浴缸旁会放着两只大桶,一家人洗完澡都会把水倒进桶里,用来冲厕所,二次利用。
有一次,中央军委领导来看望萧克和蹇先佛夫妇,见他们家的房子破破烂烂,从未修缮,想拨钱给他们修缮住房,蹇先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蹇先佛认为,应当把钱留给真正困难的群众。蹇先佛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很“小气”,但对群众却很大方。1985年,蹇先佛得知萧克老家嘉禾县小街田要架设高压电线,便慷慨解囊相助。1997年,蹇先佛动员社会有识之士,资助小街田建起一所希望小学,并从微薄的工资和稿费中挤出部分资金,在郴州市设立“萧克教育奖”,奖励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蹇先佛从不公开宣传自己,更不以党的高级将领夫人身份抛头露面,从不居功自傲,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退休后,她和萧克将军居住在北京大乘胡同一所四合院里,过着安静、幸福的晚年生活。
2023年1月5日,遵照蹇先佛的遗嘱,她的遗体火化后,又与萧克将军合葬一墓,成为他们百年旷世情缘的延续,成为又一个生死永不分离的爱情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