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燕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03月04日

□ 朱爽生

宋代徐集孙《燕子》诗云:“呢喃不听一年余,又见双飞向竹庐。翻笑人间湖海客,重来仍占故巢居”。在我生活的村子里,燕子是最受尊敬的一种鸟类。父亲说,燕子是专吃害虫的益鸟。因此,母亲常常把燕子当客人、当家人一样看待。因此,母亲把在自家房梁上做窝的燕子称为家燕。“正月二月燕子来”,农历二月,草长莺飞,正是燕子回家的时候。

当我们一家人看到一队队燕子在村庄上空不停地盘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大声疾呼:“燕子回来了!燕子回来了!”

我的父母亲对燕子可谓是爱护至极,如同对待儿女一般。母亲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燕子住进了我们家,我们就应该把它们当作家庭成员来对待。一对对燕子栖息在农家的屋檐下、屋内的房梁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起初我听不懂它们究竟在说些什么。问母亲,母亲解读道:“燕子在对我们说,不吃你家的谷,不吃你家的米,借你家的房梁孵一窝崽。”母亲接着又说:“它们想在我们家的房梁上做窝孵崽,先要征求我们的意见,要我们点头同意它们才会留下来。”母亲抬头望了望燕子,不停地对着燕子点头,说:“好!好!好!”民间有“燕子趋红门”的说法,意思是说燕子做窝的人家,有好事要降临。同时,父亲马上用竹子削好两根五寸长的竹签钉在屋檐下的房梁上,并在竹签上面放上一块小木板,为燕子搭好“屋架子”,好让燕子做窝的时候容易一些,且不会坍塌。如果燕子窝中途坍塌了,燕子会要重新做窝,或者会重新选择地方飞到别人家去做窝。

第二天早晨,一阵“叽叽喳喳”的燕子呢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抬头一看,父亲昨天搭好的“屋架子”上面,已堆砌了许多夹杂着草屑的泥巴。突然从门外飞进来的一只燕子,嘴里衔着一小块田里的泥巴,双爪抓住房梁上竹钉,把嘴里衔着的泥巴糊在上面之后,又扑棱棱地飞出去了。一只燕子飞出去了,另一只燕子又飞了进来,一天十几个小时从没停顿过。到了晚上,“夫妻”双双守候在了燕子窝旁。十天左右之后,燕子窝做好了,便开始产卵孵化。

半个月左右,可爱的雏燕破壳而出,它们张开嫩黄色的小嘴,“唧唧啾啾”地叫个不停,肯定需要喂食了。雏燕的父母交替飞出外面、飞向原野,叼着一条虫子,扑棱着把虫子轮流喂进雏燕的嘴里。到了晚上,它们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窝旁,轮流着用翅膀呵护着雏燕。再过20天之后,小燕子的羽毛长长了,扑棱棱跃跃欲试地想要飞翔。待翅膀硬了之后,小燕子便离开了它们的父母,日渐消瘦的老燕子又重新修整了一下燕子窝,准备孕育下一窝小崽。

记得有一次,一只小燕子掉到了地上,一只大燕子马上飞到地面,对着小燕子“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之后又飞到我的面前,似乎向我求救。当时父母亲都不在家,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它从地上捡起来装在一个小纸盒子里,等父母亲回来处理。母亲到家里,才知道这只小燕子的一只脚骨折了。母亲找来草药把燕子受伤的脚包扎之后,父亲马上搬来一张凳子,站在上面把受伤的燕子小心翼翼地放回了燕子窝里。之后那两只大燕子又“叽叽喳喳”地叫了半天,母亲说:“它们在感谢我们呢。”雏燕试飞期间,有一只燕子在飞出外面之前,总是要飞到我的面前停留一下,我知道是那只受过伤的燕子。

燕子在家的那段日子里,那“唧唧啾啾”呢喃燕语,荡漾在狭窄的土坯房中,给清贫的日子增添了许多热闹、些许喜庆和无穷乐趣。这几个月时间,燕子的大事小事成了我与父母亲交流主要话题,燕子的一举一动满足了我的好奇之心,伴我度过了无数孤寂的日子,给了我无穷的快乐和慰藉。

深秋季节,燕子孵了两窝雏燕之后,便成双成对向南飞走。我问母亲,这些可爱的燕子,明天的春天还会回来吗?母亲说,燕子识路,燕子认家,明年一定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