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3年05月14日
三绝碑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 欧阳常海)“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山是神仙占,名因才子传”……近日,镌刻这些郴州人所熟知诗词的苏仙岭摩崖石刻群,经过近半年的精心修复保护,重新焕发新颜,盛装迎客。
苏仙岭摩崖石刻始于唐代,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书体涵盖楷、行、草、隶、篆等,笔锋苍劲有力,笔迹清晰可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共有23方石刻,由白鹿洞洞口摩崖石刻群、白鹿洞东上侧摩崖石刻群(三绝碑碑文保护地)、景星观摩崖石刻群以及山顶沉香石周边摩崖石刻群四部分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赞美山川秀丽造化神工的颂辞,有即景生情和因情抒怀的诗词,还有护寺除恶的官府碑文等。
其中,宋代文学家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书写、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跋最为出名,是以“三绝碑”命名,为郴州文化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苏仙传说,橘井泉香,镂于金石,传之永久。苏仙传说的故事,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咏歌泼墨。如唐朝石刻“跨鹤台”,元刻“升仙石”、明末清初的石刻“龙旭霄霁鹤云朝骞”“初登仙境,共步云梯”“蓬莱在望,仙阙可攀”。民国石刻“寿山”“南天一览”等石刻,内容大都是围绕苏仙故事、赞美十八福地景物,多数用直列或横列楷书阴刻。
石刻中最大的为“寿山”二字阴刻,直列楷书,字径为55×45厘米,旁注“寿山福地”四字镌于石壁。郴人谓之“福地”苏仙岭为“寿山”暗对。石刻端庄雄丽,处处体现了苏仙故事对福文化的深远影响。
苏仙岭摩崖石刻承载着郴州的悠久历史,是郴州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中迁谪文化的代表,记述了郴州的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2年11月,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启动了对苏仙岭摩崖石刻群的修复保护工程,对孤石和破碎岩体进行注浆锚固及裂隙封闭注浆处理,对摩崖石刻群区受损模糊文字进行专业修复。并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摩崖石刻区域雨量、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微环境和危岩体位移、孔隙水压力、岩体含水率、振动及粉尘等岩体变形进行监测,确保摩崖石刻群的加固安全和治理成效。
铭记历史沧桑,留住文化根脉,守住郴州之魂,讲好郴州故事。让苏仙岭摩崖石刻群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留住历史之根、熔铸文化之魂,助力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