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综述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09月13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红军
郴江有诗:“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便江有诗:“十丈水深犹澈底,对他如见故人心。”
武水有诗:“九曲涟漪泻碧山,城阴窈窕逐溪湾。”
……
郴水悠悠,碧水悠悠,三江之源,生生不息。
2019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郴州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郴州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深化“四水联动”,推进“八水共治”,不断擘画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美好画卷,彰显“山水画卷、郴州相见”的价值内涵。
建设提速、发展提质、民生提效,这就是守护一江碧水的郴州答卷!
——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90.9%提升至100%,全省排名从第十一提升至第一。全市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二。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97%,增幅位列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省第三。
——经济发展持续赋能。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口径税收收入等9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湖南省第一;获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事项、典型经验推介58项,总量居全省第三。
创响“水立方”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郴州,境内水资源禀赋丰富,河流水系发达,素有“华南水塔”“中国温泉之城”之美誉。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承载力减退等矛盾也较为突出。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怎么破题?
郴州聚集水主题,做好水文章,不断深化护水、治水、用水、节水等“四水联动”,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产业、水科技、水文化、水管理“八水共治”,持续打造郴州“水立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江湖,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万口网箱下东江,万幢猪舍平地起。
“以前,蚊子苍蝇到处飞,猪尿猪粪直接排,在湖边走,臭气熏一路。”75岁的资兴市坪石湾天鹅山村村民李亮生记忆犹新。
保护,刻不容缓。
禁——资兴先后否决可能影响水环境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52个,涉及总投资600亿余元;严格实施东江湖渔业资源10年禁捕,对东江湖流域3068.174平方公里森林实施保护性禁伐。
退——资兴先后实施两轮网箱退水上岸集中攻坚行动,42.7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全部退水上岸,649户兼业渔民全部退出捕捞,7.4万公斤网具、594艘捕捞渔船全部回收并公开处置,相当于每年减少产值6.7亿元以上。
郴州深化护水优生态,实施重点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强力推动东江湖“春雷行动”,东江湖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水质总体保持Ⅰ类。
绿色之笔,绘出新绿。
三十六湾,崇山峻岭,流金淌银,素有“湘南聚宝盆”之美誉。
三十六湾,曾经十万淘矿大军,滥采乱挖致使河道尾砂淤塞,土壤重金属超标,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郴州壮士断腕,“五乱”同治,争取中省投资4.13亿元,实施了三十六湾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使三十六湾重现绿水青山。
郴州深化治水美环境,三十六湾等重点矿区流域断面氟、砷从超标20多倍到逐渐达标,郴州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2022年全省总河长会议上作典型经验推介。
“郴州好水、生活更美”,让梦想照进现实。
东江湖畔,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东江湖流出的8℃—13℃的冷水资源作为绿色能源,年节约用电50亿KW·h、折合节约标煤1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2万吨。
冷水加速产业路。
依托东江湖大数据中心,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不断打造华南绿色数据谷,已签约落户5个数据中心共3.8万个机架。
秀水升温旅游热。
依托汝城热水温泉、郴州国际温泉城、嘉禾玉中温泉等,发展“温泉+康养”等新业态。依托郴江、东江湾等河湖,发展“郴州八点半·夜空最闪亮”夜经济,打造郴江沿岸欢乐海岸、裕后街等夜经济新热点。
净水培育优生态。
依托净水资源,发展青岛啤酒、印象东江矿泉水等高端特色水食品经济,开发东江湖茶、东江鱼、玲珑王茶、桂阳五爪辣等地理标志产品。截至目前,郴州已建设涉水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313亿元。
郴州大力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64.83立方米/万元下降到19.48立方米/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达到91%。
激发新动能
永兴无矿,却能“采矿”,从“城市矿产”中提取稀贵金属。
在永兴经开区,有色企业利用稀贵金属物理、化学、电磁、蒸汽压等特性不断富集的方法,建立稀贵金属从“综合回收利用—精深加工—新材料应用—金银制品”全产业链条闭环,使低品位的金属资源从几千万分之一逐步富集到百万、十万、万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形成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独具特色地从大宗固体废弃物中综合回收利用稀贵金属“吃干榨尽”的“无矿开采”模式。
2022年,全县生产白银、碲、铋等产量居全国第一,黄金、铂族贵金属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年营业收入达850亿元以上,创税收18亿元。
通过“吃干榨尽”“无矿开采”,每年永兴相当于减少4000万吨以上的有色金属原矿开采量,可减排废渣10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硫2.5万吨,节约标煤100万吨,节水6000万吨。
这就是世界级稀贵金属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永兴样板”。
永兴样板,足“智”多绿。
“我们还在园区18家有色企业安装了93个360°高清夜视监控摄像头,实时掌握企业废气、废水排放等情况。”郴州市生态环境局永兴分局副科级干部刘华宁说。
嘉禾铸锻造起于秦汉,兴于明清,历经千年。
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嘉禾县联合树根互联、树根格致,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共享铸锻造高质量创新平台,不断推动传统铸锻造业向精密铸造、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转型发展。
嘉禾县宏盛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模具、数控机床中的关键金属铸件,每年在电力方面的开支约占总生产成本的50%。
“去年,企业实施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升级改造。经过一年的运行,经测算企业能耗降低超过7%,累计电费节省近50万元。”宏盛制造统计人员周海情说。
2022年,嘉禾铸锻造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超过10家。
东江湖畔,科技为产业赋能。
湖南旗滨医药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中硼硅药用玻璃产品,被广泛用于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疫苗等特殊药品的盛装,填补了国内高端药用玻璃素管制造的空白。
郴州突出科技引领,重点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四大工程,实现了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人才引智引技。
组建郴州市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平台,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郴州分市场、亚欧水资源研究中心郴州分中心、湖南省水产产业技术体系湘南试验站、湖南省数字水产试点建设等相继落户示范区。
建成中南大学技术(郴州)转移中心,打造湘南学院、郴州高新区、郴州经开区公共类和宜章县、永兴县企业类“3+2”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入库培育中试项目30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通道。
出台“林邑聚才”计划以及“人才新政52条”,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组建郴州人才集团,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省政府成立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28名专家为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实现高质量
离开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将是无源之水。
临武工业大道东,历经5年多月的施工,湖南安能旗胜15万吨/年碳酸锂项目(一期)土地已经平整,共开挖土方150多万立方米。
“整个一期项目投资25亿元,可年产5万吨碳酸锂,年产值达125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施工负责人廖聪说。
郴州立足自身优势,抢抓“风口”机遇,不断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加快建设“三主三新三现”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电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千亿产业集群。近四年,全市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均超过10%。
由黑色,向绿色。
七一一矿,40多年开采期累计生产铀矿石400多万吨,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今年,郴州以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建设七一一矿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七一一矿旅游环道、七一一矿文创商业和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将昔日矿井打造成为文旅名片。
七一一时光小镇重启,让人们领略到“中国红、神秘铀、工业风”。
由废地,变绿地。
高椅岭区域之前是发电厂尾渣排放处理的中型灰坝,煤灰飞扬,土地损毁,植被破坏,生态退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
近年来,苏仙区投资3亿多元,全力开展生态治理、国土绿化、景观修复等工作,推动变废为宝、变山沟为景区,让游客尽享绿色生态带来的幸福“红利”。
2021年9月27日试营业以来,高椅岭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抖音点击量突破了16亿人次,位列大湾区游客最喜欢的湖南20大景区第二名。
郴州以水为媒,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粗放转向集约,由黑色转向绿色。
推进矿区整顿,矿山总量从765家减少到119家,全市建成绿色矿山109家,居湖南省第一,获评“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持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关闭高污染企业1000多家,获批“第二批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永兴县打造循环经济“永兴样板”、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嘉禾县铸锻造产业数字化改造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今年夏天,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辉勇的电话接不赢:“都是订民宿的,这几天都订满了,每天来村里避暑休闲的游客有5000多人次。”
“以前,村民靠卖木炭和柴火谋生,挑个担子到县城售卖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李辉勇感慨而言。
由氧气,到养生。
依托“绿”资源、“氧”天赋、“凉”优势,桂东县打造“中国氧都、凉快桂东”旅游品牌,已发展酒店、民宿近800家,总床位近2万张。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1.09万人次,同比增长56.04%,旅游总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58.57%。
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有效总数达到262个,实现畜禽类、水产类绿色食品零的突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认定基地212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二;2022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郴州,随着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幅人水和谐、城水相依的山水画卷正在广袤大地上徐徐展开。
郴州,守绿水青山,见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