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3年11月18日
□ 李野 马治平
郴州市这块土地上,最早设立建制的是临武邑(战国时代,具体年份不详)和郴县(秦朝,公元前221年),至明清两朝,为郴州直隶州和桂阳直隶州属地。因此,本文所谓郴州古代方志,包括古代的郴州直隶州及其辖县和桂阳直隶州及其辖县(蓝山县今属永州市,故析出不计),加上衡州府安仁县的方志。
两州方志修纂肇于宋代
(一)郴州直隶州州志23修。 宋代以前无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方志是宋初《郴州旧经》,仅在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著作《舆地纪胜》卷五十七《郴州·景物上·潮水》辑存一条。自宋起,经元明清三朝,郴州大约有过23次修志。现存世有《[万历]郴州志》《[康熙]郴州总志》《[乾隆]郴州总志》《[嘉庆]郴州总志》《[光绪]郴州乡土志》
(二)桂阳直隶州州志11修。其修志起自南宋,为南宋桂阳军《桂阳志》。现存世有《[康熙]桂阳州志》《[雍正]桂阳州志》《[乾隆]桂阳州志》《[嘉庆]桂阳州志》《[同治]桂阳州志》。
各县修志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1.永兴县8次修志。明正德八年(1513)邑人、兵部主事李永敷创修《[正德]永兴县志》。现存世有《[乾隆]永兴县志》《[嘉庆]永兴县志》《[光绪]永兴县志》《[光绪]永兴乡土志》等4部县志。
2.宜章县8次修纂。首修为明隆庆二年(1568)《[隆庆]宜章县志》。现存世有《[康熙]宜章县志》《[乾隆]宜章县志》《[嘉庆]宜章县志》《[光绪]宜章乡土风俗志》。
3.桂阳县(今汝城县)7次修纂。首部县志为明正德年间邑人、梧州知府曹琚所创修,嘉靖年间桂阳县教谕翁继荣整理增补刊印的《[嘉靖]桂阳县志》。现存世有《[康熙]桂阳县志》《[乾隆]桂阳县志》《[嘉庆]桂阳县志》《[同治]桂阳县志》《[光绪]桂阳县乡土志》。
4.兴宁县(今资兴市)8次修纂。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创修《[嘉靖]兴宁县志》。现存世有《[康熙]兴宁县志》《[乾隆]兴宁县志》《[道光]兴宁县志》《[光绪]兴宁县志》。
5.桂东县7次修纂。明洪武年间首修《[洪武]桂东县志》。现存世有《[康熙]桂东县志》《[乾隆]桂东县志》《[嘉庆]桂东县志》《[同治]桂东县志》《[光绪]桂东乡土志》。
6.临武县7次修纂。明代嘉靖年以前曾有三次纂修,然时间、内容均失考。现存世有《[康熙]临武县志》《[嘉庆]临武县志》《[同治]临武县志》。
7.嘉禾县4次修纂。首修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嘉禾县志》(手抄本)。现存世有《[康熙]嘉禾县志》(手抄本)、《[乾隆]嘉禾县志》《[嘉庆]嘉禾县志》《[同治]嘉禾县志》。
8.安仁县9次修纂。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称“洪永志”,惜轶而无考。现存世有《[嘉庆]安仁县志》《[同治]安仁县志》。
万历州志存世,不忘冯公之功
《[万历]郴州志》二十卷,为现有存世的郴州最早的方志。时任郴州知州胡汉主修。胡汉,字屏麓,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举人,万历三年(1575)任郴州知州。《[嘉庆]郴州总志》将其列为名宦贤守,赞其“修州志,建学宫,置祭器,兴桥梁,除常例,省徭役,郡称大治。尤博学工诗文,所至皆有题咏。”胡汉为何修纂此志?其在序中说:“昔袁君均哲、王君心辑郴志……袁志(指《[宣德]郴州志》)详而杂,王志(指《[嘉靖]郴州志》)略而芜。郴人病之,举以属余,余谫陋,何足语。此乃文献所寓,曷敢固辞?于是,辍政与乡先生及博士诸弟子从事,详者省之,杂者正之,略者补之,芜者削之。新闻旧迹,有二志之所遗二志未及录者,则又辑而入之。”
万历三年(1575)秋,州府设局组织包括乡宦、州县学教谕、乡进士、贡士、州县学生员二十人的编纂队伍。其中有致仕回乡德高望重的乡宦刘本学、黄尚明。刘本学,字希圣,郴州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授常州通判,历任无锡县知县、常州府盐运副使。黄尚明,郴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岁贡,以贵州安顺州知州致仕。胡汉对此次修志相当重视,亲自担任主修,州同知周谟、吏目朱裳担任同修(副主修),还把所辖五县知县纳入修纂班子。在三个月拿下初稿后,他除自己亲自审阅外,还要求各县知县参与审查,“更属于诸邑君再致精密,乃畀就刻”。
该志采取纪传体写法,叙事止于万历二年(1574)。全书为图九(一州五县总图、郴州六乡图、郴州城治图、永兴县境图、宜章县境图、兴宁县(今资兴市)境图、桂阳县(今汝城县)境图、桂东县境图、何公书院图),表四(沿革表、封爵表、秩官表、科贡表),志六(提封志、创设志、食货志、秩祀志、儒学志、兵戎志),传五(循良传、人物传、孝义传、侨寓传、仙释传),纪一(祥异纪)。
《[万历]郴州志》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1935年由著名藏书家冯贞群收集整理,藏于天一阁。冯贞群(1886-1962),字孟颛,号伏跗居士。当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浙江慈溪孝中镇(今宁波江北区)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任宁波参议员,1932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1947年任《鄞县通志》编纂。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宁波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冯贞群毕生精力搜集明清以来宁波诸家私人藏书楼辗转流散之籍,先后整理古籍近11万卷,碑刻533种。
1934年,冯贞群先生从一位卢姓朋友处收集到《万历郴州志》卷八至二十残本。次年,其在宁波天一阁编写《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时,发现《万历郴州志》另一残本,刚好补齐卢姓朋友藏本所缺。于是,一部万历四年(1576)《万历郴州志》刻本“俾成完璧”,得以传世。
我们今天能读到完整的《[万历]郴州志》,完全是拜冯贞群先生所赐。可以说,冯贞群先生为郴州的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科两进士家园情浓,致仕归田创修县志
曹琚和李永敷同为明弘治九年(1496年)丙寅科进士,浓厚的家园情怀也惊人地相似。二者致仕归田后,都为家乡创修县志,成为郴州方志史上一段佳话。
明正德年间,曹琚创修桂阳县志。曹琚(1457—?),字仲玉,号桂山,明桂阳县(今汝城)北门曹家人。曹琚自幼聪明好学,刻苦专注,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初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后历任工部郎中、广州知府、广西梧州知府。正德年间,因遭诽谤、谗忌,愤而称病辞官还乡。曹琚还乡后,致力于创修《桂阳县志》。他广收博采,分门别类,经几度春秋呕心沥血,稿成未及刻印而卒。全书分为九篇,即:地理、风俗、公署、官制、人物、食货、宫室、方外、经略。正文前绘制封域总图、城市规制图。
曹琚在序文中说:桂阳僻在天南,生齿版籍,仅侪下邑,而风物之美,亦往往埒于名邦。但其地在五岭之中,世不能无兵革之变,而掌故之存,须亟耳……则桂阳今昔诸贤亦实有之,邑之为邑,如此又安可无志?正统年间,郡守袁公修郴阳志,邑仅附录。盖未有特志之者,斯亦略矣。今日之志庸可阙乎……琚生是邑,有志乎久矣。兹因归田,始僭成之。然以一人之见而创一邑之大典,诚有未备。后之君子与予同志续而广之,则是邑文献之美,亦可与大国之声华辉映无穷矣。
直到20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时任桂阳县教谕翁继荣,在曹琚故居找到原稿,整理为六篇,付梓面世。
明正德八年,李永敷创修永兴县志。李永敷(1461—?),字贻教,号鹤山,永兴城关石屏村人。弘治九年(1496),李永敷以二甲一名登进士第,历任兵部郎中、主事。明正德八年(1513),太监刘瑾弄权,迫害忠良,李永敷以忤逆罢官而归。
回乡后,李永敷有感于永兴县自汉初立县以来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悠久,竟无一部正规的县志,只是附录在州志有所记载。他感慨道:永兴自元以前志不可考,后亦未闻有曾作者。其略附见于郴志。郴志修于国初正统丁卯,再修于州守袁公均哲,记载未甚备。况距今甲子又越一周矣。山川道里虽犹故也,而户口之登耗,民风之纯浇,赋役之省繁,物产之盈缩,与夫吏治之得失,人才之盛衰,生长其地,有故老已不能悉者,而况四方之远,异世之下乎?余感于斯,窃念后世视今犹今之视昔也。自昔无记已后遗失今,不图责将推诿?且年愈远事愈湮,讵不终为一大欠事耶!衷恒弗置而恒以冗夺。正德壬申之冬,毅然欲偿厥志。
李永敷所创修《永兴县志》没有刻印,只是誊写本,规模、体例、字数不得而知。113年后的明天启六年(1626),辞官回乡的户部主事曾绍芳,应知县陈鸣郊之请,主修永兴县志。曾绍芳找到李永敷所修县志的抄本,在此基础上增删补缺,刊刻行世。为了纪念李永敷的历史贡献,永兴县历次修志都把李永敷所纂县志尊为首部县志。
社会动员,官修民资,县志厥成
读兴宁县志和安仁县志,总感觉到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那就是一部县志牵动全社会。考察兴宁、安仁历届修纂县志,就一个模式:社会动员,官修民资。
《[嘉庆]兴宁县志》总纂、兴宁县教谕孙铤在序中说:凡兹铅椠……然非士绅之踊跃赴功,又何以胥钞而施剞劂。共襄斯乘之美备也哉!兴宁县从康熙九年修纂县志到光绪元年,历届修志助梓情况如下:
1.康熙九年修志助梓:292人;
2.康熙五十三年修志助梓:359人;
3.乾隆二十四年修志助梓:890人;
4.嘉庆二十四年修志助梓:673人;
5.光绪元年修志助梓:895人。
安仁县嘉庆志和同治志捐款助梓情况:
1.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志助梓:166人;
2.同治八年(1869)年修志助梓:因底本残缺,无从查找实际人数,只残存登录10人名单。
兴宁县、安仁县社会动员参与修志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研究的地方文化现象,有几个特点。
一是有组织地募捐。如兴宁县分城区、东乡、西乡、南乡、北乡五大区域,每个区域由官府确定“首事”,也就是负责人,由当地有名望的绅士担任。这些首事既参入蒐辑资料,又要走村串户,发动捐款。
二是社会发动面广。以嘉庆二十四年修嘉庆志为例,兴宁县总人口约14万人,总户数为26600户,助梓人数673人。捐款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捐资者一人代表一户,那么,就占全县总户数的三十八分之一。安仁嘉庆年间全县总人口约10万,助梓人数166人,占总人口的六百分之一。
三是讲究助梓者资格。1.各类生员;2.乡村为官府当差的,如里长、约正、工房、粮房、布经等;3.致仕乡宦;4.德高望重的,如耆、里老;5.衙门的吏员、县丞、千总;6.僧。
四是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兴宁县在县志卷首刊登历届捐款“修志姓名”,包括姓名、职业、身份都登录在册;安仁县则在县志卷末登录“乐输名册”,除登录姓名、职业、身份外,还登录捐款金额。同治八年(1869)修志时把捐款达到一百串(一百两银)者纳入修志总理局务成员(从九品级),以示待遇。
精英纂修,方志奇葩
聘请名家精英担纲纂修方志,可以说是历代方志纂修的时尚。郴州也不免落俗。明嘉靖年间,有时任兵部尚书刘尧诲纂修《临武县志》;清嘉庆年间,有大教育家欧阳厚均纂修《安仁县志》;而最为出名的,是同治八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担纲纂修的《桂阳直隶州志》。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曾主持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1916年,83岁高龄的王闿运在家乡无疾而终,自题挽联:“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逝世后,当时民国总统黎元洪亲作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享誉极盛。
王闿运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为近代罕见。经学著作有10余种200多卷。诗文著作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绮楼笺启》等。史学方面,王闿运在同治、光绪年间主编和定稿的地方志有《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湘军志》等,后人曾评价“敛雄才于方纪,纳万变于小篇”,认为“史裁之丽密”超出了同时代著名史家的著作。
时任桂阳直隶州知州汪敩灏因慕王闿运之才,特于同治四年(1865),聘请其担纲纂修州志,至同治七年(1868)竣事。《[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共十五篇二十七卷,内容依次为疆域志、事纪、赋役志、工志、州官表、官师列传、学校志、礼志、兵志、人物志、货殖传、水道志、天文志、洞徭志、艺文志、叙志、匡谬、小说。
《[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是王闿运所纂方志的第一部,此时其正是而立之年,青春才华,富有创新精神。因此,该志一面世,便受到普遍关注,被一些志家誉为“天下之佳志”。
一是体例创新。清代从省一级到府、州、县,官修方志都是采用朝廷颁布的体例和格式。而《[同治]桂阳直隶州志》一反统一体例,参照《史记》,以纪、传、志、图、表五门设篇立目。全书分一纪、十志、一百四十三传、三十六表、六十六图。
二是打破惯例。首先是打破旧志“天章冠首”的惯例,不在卷首罗列“皇言”“诏谕”。其次是打破主修官作序惯例,只以《叙志》篇叙述修志沿革和门目。其三,摒弃了把历代志书旧序排列在卷首的做法,不录旧序。其四,不设凡例,开卷即是正文。
三是语言风格有创新。文辞典雅,可读性强,是本志突出的特点。王闿运纂修该志时年方三十三岁,正值风华正茂、才气横溢之时。其状物写景叙事,用笔如神,读来意趣盎然。比如记嘉禾之石燕:西岸有石燕山,夏秋雨过,坠石如燕。雌雄相比,羽足备具。因风似飞,不独零陵。医家云可入药,使夫妻相爱。
四是选材取舍有个性。专辟《洞瑶志》,完整记述境内瑶民的历史与现状,记述瑶族族源、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专辟《货殖传》,叙桂阳州内矿产开采及发展。桂阳称八宝之地,八宝者,金银铜铁铅锡水晶石炭也。此外,还有林木之饶,自京师取材焉。临武草席、临武蜡货等等。
总的来说,王闿运所修《[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是具有革命性、创新性的。其不仅是郴州古代方志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方志史中也是独秀一枝的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