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4年03月09日
□ 宋意心
汝城金山古祠堂,多年前被业内人士捧红,被誉为湖南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宗祠家庙建筑标本。观光汝城,若不到金山看看古祠堂,那可是一趟虚行了。
金山共有六座古祠堂,均为明清建筑遗存。其中,叙伦堂、敦本堂、陇西堂堪为经典,最值一游。
一
踏着平坦的进村道路,拐过三两个巷道弯弯,眼前豁然开朗,池塘里挨挨挤挤的翠荷,清新脱俗,尤悦人心。绕过池塘,便抵达金山古祠堂的卢氏家庙。
卢氏家庙又叫叙伦堂,始建于公元1606年,形制雄伟,气势恢宏,楼、柱、梁以及各式图案、雕绘独具匠心,美轮美奂。直耸屋顶的封火墙、做工精细的如意斗拱、歇山式的青瓦布顶气宇轩昂,庄重肃穆,门额上方“南楚名家”四个字入木三分,遒劲有力。家庙挹君子岭之奇胜为陪衬、引源水之清冽作点缀,构筑起“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的景象殊胜。
推开雕绘着门神的大门,进入卢氏家庙前厅,楼阁、碑记跃入眼帘。碑记字体工整,字迹清晰,记载着卢氏渊源及祠堂维修情况,是品游卢氏家庙必读的一篇“序文”。步入中厅,只见墙壁两侧双凤飞逸,形象逼真,庭柱对联格外醒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一联道明了卢氏家族重礼乐、贵亲情,揭示了家庙取名为“叙伦堂”的根由。
跨过门槛,便到达后厅。这里,对联、匾额、神龛色彩缤纷。尤其是神龛,不仅保存得完好无损,而且雕工著彩别具一格,每对隔扇上镶嵌的“寿”字繁简不一,字体互异,排列整齐,俨然一部出自不同书家、高雅大气的“寿”字作品集。上方悬“叙伦堂”大匾,两侧饰长联一副: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口念联文,心净神清,一种超然脱俗、惟礼惟乐、物我两忘的神秘感突袭周身。
走出祠堂,天高云淡,熙阳揉面,池塘四周歇坐三五一群的村民,或吧嗒旱烟悠哉闲哉,或飞针走线补习女红,或窃窃私语互倾心事,这幅卢氏族人尽享先贤福祉、醉意国泰民安的温馨画面,生动写实了大门两侧“高门迎晓日 望族重清时”的对联。
二
沿叙伦堂池塘左岸行走,穿过一条四五米长的巷道,便抵达金山古祠堂的叶氏家庙。
叶氏家庙,堂号“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占地约250平方米,由朝门、祠堂两部分组成。
朝门坐西南朝东北,传由清道光年间岭南著名的堪舆大师肖三四堪形而定,图案、匾额及柱、门、壁、瓦等古香古色,典雅绚丽,青石门槛、门墩被历代村民坐磨得溜光溜光的。作为汝城民间神传的“三条半朝门”之一,金山叶氏家庙朝门不仅工艺水平高,而且风水方位好。近观,一马平川,全是良田沃土;远眺,重峦叠嶂,满目秀丽景色。
进入朝门,漫步经过鹅卵石铺就的小拜坪,便是叶氏家庙祠堂门楼。抬头看门楼,鸿门梁上三层镂雕的双龙戏珠,龙身缠绕,水纹飘动,龙之鳞、龙之睛、龙之嘴精工细雕,活灵活现,雕技之绝妙叹为观止。走进前厅,位于天井两侧厅柱上樟木浮雕的楹联虽色彩陈旧,但字迹秀气醒目: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叶氏家谱》记载,明弘治戊申年,一位从广东南雄到湖南游学的叶姓人士,路过金山,见这里风土醇厚,便卜居落户下来,并在当地娶妻生子,勤劳创业,使得金山叶氏家族日渐兴旺,贤勋辈出。对肇祖功德,金山叶氏后人难以忘怀,于是建家庙千秋祭祀,楹联文字表达的正是他们思源念祖、不忘真本、睦亲敬宗的家德家品。
跨过天井,置身中厅。中厅横梁正中悬有一块大匾,匾上“敦本堂”三字落墨大方,势压厅堂。古代诗人谢朓有诗句,云:“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强调的是,要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叶氏家族曾把“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当作激励、教化后人的信条,但叶氏后人没有循规蹈矩抱残守缺,把智慧、能力捆死在一棵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少人走出故土,寻求发展,在工商领域显露技能者早已大有人在。
游完中厅,穿过一垛木板墙,就是后厅。借助天井光亮,木板墙壁上的画屏清晰可见,画中海水汹涌,蛟龙飞跃,下方记载着叶氏子孙历代在外为官为吏者姓名职务。后厅两侧墙壁挂有一些标示有官衔称谓的匾额。其中,“吏行冰上”“俗消雀角”两匾引人深思。在汝城,叶氏不算人多口众的大姓,但历代不乏豪俊英才,金山叶氏后人景仰先贤操行与业绩,悬此两匾旨在告诫后人要以先贤为楷模,为官为吏只有两袖清风,洁白如冰,才能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金山叶氏家庙全是陈砖陈瓦,旧梁旧椽,品貌古朴,但风韵雅致,底蕴厚重。匾额字联能帮助游人了解叶氏家族历史,雕梁画栋可为行家提供研究古代工匠刀法画技的珍贵资料。若把金山叶氏家庙比作一部融历史与艺术于一炉的著作,观之,可悦目;品之,可获益。
三
金山李氏家庙坐落在金山村偏东方向,由进村主巷道往右拐约10米即达。
作为汝城一大姓,金山李氏落户汝城较为久远。其家谱记载,李氏源于皋陶,皋陶任大理官员,因官赐姓,故改姓“理”,后因三十六世理徽公仕纣直谏而获狱,在伊侯等地避难时,用李充饥,得以保全,于是又改“理”为“李”。唐德宗封李晟为凤翔陇西节度使,后迁平西王,其后人由江西上犹县移居汝城金山,金山李氏从此瓜瓞派衍,遂成一族。为纪念祖先,缅怀功德,李氏家庙故取名陇西堂。
李氏家庙始建时间与叶氏、卢氏家庙大致相同,清康熙乙未年第一次改造。之后,李氏后嗣不断修缮,庙堂砖瓦得以加固,品位底蕴得以提升。观家庙门庭,见主楼飞檐如彩凤展翅,夺人眼目,门梁及梁枋等处雕绘的古装戏剧人物蘸墨染色浓淡相宜,一招一式生动传神,梁枋正中“李氏家庙”四个大字镀金铺绿,色彩鲜艳。
中国历史上,李姓曾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写过不少彪炳青史、气贯山河的壮丽篇章。金山李氏家族以先祖功勋为荣,用先祖精神勉励后人拼搏进取、惟忠惟孝、知礼晓义,明清时期,就曾出过不少名流。陇西堂里至今还保存着“道光辛丑恩科”“旨钦点翰林院”等匾额。匾额字迹清晰,完整无损,得体呼应厅堂右门“功名竹帛重千古 文武衣冠萃一堂”等对联描述的实况。
游至家庙左侧,但见地上横卧一些残缺不全的牌坊石块。当地老者介绍,这地方原有一座功德石坊,青石结构,龙凤飞逸,花鸟相衬,是李氏家庙一道亮丽的景观。破“四旧”时,功德石坊被拆掉,剩下的这些断块横卧在陇西堂门前。这些曾撑起了李氏家庙另一道风景的青石断块,似在泣说当年的不宁风云与不幸遭遇。端详着碑面形神兼备的龙凤图案,观赏着陇西堂门楣梁枋上栩栩如生的木雕塑像,欣慰的同时油然而生丝丝难以名状的惋惜。
四
金山卢氏、叶氏、李氏三座家庙在建筑艺术和历史人文方面,各有千秋,但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构成金山村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文革”期间,金山人为了不让古祠遭遇刀斧火灾,曾在饰有龙腾、人物、花鸟等图案的梁柱、门窗、墙壁上糊上烂泥巴掩护起来。改革开放后,他们将烂泥巴刷洗干净,三座古祠堂重放异彩。
品毕三座祠堂,信步登上距金山村口不远处的一座小山峰上,俯瞰金山全景,只见近700户人家的住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金山古祠堂或宝顶流光溢彩,或飞檐翘首凌空。其景观虽无长城之气势、周庄之古风、平遥之底蕴,但不失朴实、大气、真切、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