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版次:A02    作者:来源:    2024年04月14日

□ 市六中643班 李蔷薇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余华老师在《活着》一书的韩文版自序中所写到的。所谓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我初读《活着》时似乎没有确切的感受,唯一的印象是全黑的书皮上印着红色的书名。或许是书的样貌太过单调,此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从未再拿起过它,直至初一暑假,我才将它从书架的高处挑出来。四年间,母亲曾无数次地翻阅,当我拿起书时,书页已是微微泛黄。我怀着从未有过的忐忑,翻开了它,囫囵吞枣,花费两天的时间,读完了主人公福贵的故事。书中讲述了太多亲人的离世,也许是觉着故事的结局太过压抑,我又将书丢进了角落。

今年寒假,我又将书拾起,拍去封面上的灰尘,书页泛黄得更加厉害了,这一次,我选择了先阅读序言,再阅读福贵的一生。阅完书的最后一页,我已然有了新的感触。

伴随着一头老牛,这是福贵的出场,从福贵少爷到穷困潦倒,老牛见证了福贵心智的成熟。亲人接连死去,在医院与亲人三次永远的离别,让福贵渐渐接受了一个人在世,唯有老牛相伴的人生处境。有很多人说《活着》一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但我并不这么认为。余华老师曾说:“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就旁观者而言,福贵的一生无疑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但他也曾拥有过一个美满的家,有孝顺的儿女,有体贴的妻子,我想,这于福贵而言便是幸福,因为他拥有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而悲剧人物则是在故事的结尾悲观、绝望,好在小说结尾,福贵仍积极乐观,坚强活下去,就这样的人生态度,我认为他是“生活”而非“幸存”。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和福贵一样的人,他们还在经历着磨难,于我而言,就是要学习他们的乐观与积极。身为学生的我还未经历过太多的考验,以后走进社会,会面临很多的考验。在消极时寻找积极的东西,将积极的东西放大,给自己正能量的心理暗示,这就是好好活着。我想,这就是我阅读《活着》后最大的感触。

点评:小作者通过阅读余华老师的《活着》,有很多感触。尤其是“在消极时寻找积极的东西,将积极的东西放大,给自己正能量的心理暗示,这就是好好活着”一句,可谓初步领悟到了作品的精髓,也给我们展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指导老师:何良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