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低龄学生“四小”需要“新处方”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4年09月08日

□ 吴晓颖

近年来,虽然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向好,但“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却呈早发、高发趋势,引发普遍担忧。

部分孩子偏瘦或体重超标,超半数孩子近视,部分孩子表示有心理压力……近期,媒体披露的北京某小学全校学生身心健康问卷调查结果,侧面印证了儿童青少年令人担忧的“四小”新趋势。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约19%的6岁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202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平均年龄为13.41岁;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超500万人,并以每年约30万人的速度递增……

“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数量增加,背后有诸多原因。一是学习压力大、体育锻炼缺乏,部分学生课间被“圈坐”起来,成为“久坐党”。二是“重育分、轻育心”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依然制约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三是干预体系割裂,缺乏整体协同的“大健康”预防机制。

摘掉“小眼镜”、减少“小胖墩”、挺直“小背脊”、化解“小焦虑”,亟待改变“重治轻防”观念,给孩子们开出健康“新处方”。

首先,要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学校由“成绩优先”向“健康优先”的价值回归。各地各校应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刚性要求,持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让孩子们开心地笑起来、愉快地跑起来,“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练得棒棒的”。

其次,要推动社会和学校树立“大健康”理念,将身心健康融入中小学建设的全过程,“身心共育”才是解决之道。当前,多地正在积极推动建设健康学校试点工作,要扩大试点范围,把近视率、肥胖率等作为重要指标,在制度设计上研发出一套健康学校的新认定办法,系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还应该鼓励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发体教卫一体化课程,全面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面向儿童青少年开展近视眼、肥胖症、脊柱侧弯筛查和运动干预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等开展运动干预课程,既要“强心”又要“健体”。

此外,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需多方共治。这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工作,更需要政府、家庭、医院等联动起来,加快形成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干预大格局,不断织密“家校社政”全链条健康防护网。

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国之大者”“民之关切”,直面“四小”现象,推动“体医融合”“体教融合”,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大健康处方”是一项系统工程。强身又强心,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健全“治未病”的干预体系,培养孩子们健全的身心素质,仍需全社会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