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4年10月12日
清真寺
迪拜未来博物馆
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
□ 胡久顺
这是一个靠石油暴富、在沙漠中崛起的酋长国,也是一个“中东土豪”的典型样本。
这里是穷奢极侈的富豪们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纵情享乐的天堂,也是数百万外籍劳工养家糊口、赖以谋生的热土。
直插云霄的地标,美轮美奂的建筑,钟鸣鼎食的酒店,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以及“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引得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无须签证,说走就走。“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们从广州出发,一路向西,穿云破雾8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迪拜国际机场。
宛如穿越时空,走在陌生的街道,听着五花八门的语言,穿梭于不同肤色的人群,我们开始了愉快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下简称“阿联酋”)之旅……
“七个兄弟”抱成团
下了飞机,已是深夜。前来接机的导游小刘,是个年轻干练的川妹子,尽管满脸堆着“职业微笑”,却难掩内心的疲惫与倦意。她说,去年公司派她长驻阿联酋,专门接待中国游客。中阿两国友谊深厚,合作广泛,实现了公民互免签证,近些年赴阿旅游的中国人日益增多,无奈人手太少,导游夜以继日,24小时连轴转,忙得不亦乐乎。
谈到阿联酋,或许有人感到陌生,但若提及迪拜,很多人都知道,那是一座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是“土豪”的代名词。
阿联酋是由阿布扎比、迪拜等7个酋长国组成的联邦国家。国土面积小,与我国重庆市面积相当;总人口也不多,约为广州市总人口的一半,其中外籍人口占88%,当地土著居民只有100多万人。
“目前在阿联酋打拼的华人有近40万人。”导游告诉我们,阿联酋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也通用英语,“只要你懂点英语,就基本能与当地人沟通。”
自16世纪开始,阿联酋相继受到列强入侵,后又沦为英国保护国。作为沙漠游牧民族的阿联酋人,祖祖辈辈靠“沙漠地里养骆驼、下海打鱼采珍珠”为生,穷得叮当响。
为改变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状况,7个酋长国决定“抱团取暖”,组建成一个联邦国家。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60多年前,长期处于穷困潦倒状态的阿联酋,终于时来运转、否极泰来,上演了一出现实版“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戏剧桥段——1962年,在阿联酋那片“鸟不拉屎”的荒漠中,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排名世界第6、第5。巨大的财富,让阿联酋人一夜暴富,由穷人变身为“中东土豪”,也成了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脚穿人字拖,石油我最多。跳舞只点头,仿佛在抽油。手拿一根棍,全部跟我混。”
坊间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阿联酋的现状。
恍若身处“联合国”
行走在阿联酋大街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别样的“联合国”。放眼望去,只见满城尽是各种肤色、不同口音、步履匆匆的游客。倘若在大街上随意找10个人,这10个人极有可能来自10个不同国家。其国际化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迪拜和阿布扎比的国际化氛围尤为浓厚。有趣的是,既没有人会问你姓甚名谁,也没有人在意你来自何方、去往何处、来此何为,更没有人介意你的肤色和信仰,这让我们这些“走过路过”的游客卸下戒备,放慢脚步,惬意畅游。
在阿联酋的街区,我们看不到派出所、警务室或治安岗亭,甚至很难见到巡逻警察。导游介绍,阿联酋是一个十分安全的国家,首都阿布扎比曾获得“世界最安全城市”称号。甚至有人用“路不拾遗”来形容这个国家。当地出租车司机也告诉我们,阿联酋的治安监控网络很严密,对违法犯罪行为处罚也很严厉,所以发案率很低。居住人口如此复杂的阿联酋,社会治安环境却能达到如此安全,我想,或许与这个伊斯兰国家全民信教不无关系吧。
除了哈利法塔、帆船酒店、“金相框”等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外,奢华大气的阿布扎比总统府、巷陌井然的伊朗小镇遗址、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珠光宝气的火车头黄金街、别具一格的货车公园……这里壮观的建筑、奢华的旅游体验,尤其是国际化的导向思维、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多元文化的无穷魅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也让我深有感悟:阿联酋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只要充分包容多元文化,坚持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小国也可以建设成为充满独特魅力、充满新奇体验和文化多样性的旅游大国、经济强国。
“真主派来的大救星”
来到迪拜,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照片用相框精心装裱,被挂在当地所有公共场所和居民家中的醒目位置。照片上是一位身着阿拉伯民族服饰的大胡子男人。导游说,那就是迪拜现任酋长——谢赫·穆罕默德。
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崇拜领袖的气息。
“迪拜人为何如此崇敬和热爱他们的酋长呢?”
在第二天参观迪拜皇家骆驼牧场时,已在此工作多年的一位华裔小伙子告诉我,眼前这个骆驼牧场,就是现任酋长一手创办的。他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也是迪拜繁荣富强的缔造者。在他的带领下,国家大发石油财,本地人享有最好的福利,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们干些轻松活,月薪2.5万迪拉姆(约合人民币5万元)起步,刚毕业的本地大学生,月薪就可达五万迪拉姆,人均年收入超过100万迪拉姆,人人享受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出国留学,费用全由国家买单。迪拜人生了男孩,政府额外奖励一套住房。当地人结婚,政府还会送上一个8万迪拉姆的大红包,让一对新人热热闹闹地办婚礼……
“不差钱”的迪拜政府,除了竭力为当地土著谋福利外,在公共事业上也出手阔绰、豪气十足。比如,为了让市民在40多摄氏度高温下有一个良好的候车环境,政府给每个公交站台都安装了空调。又比如,政府给警察局配备的警用车,竟然都是法拉利、兰博基尼等超豪华跑车。这让我们这帮“吃瓜群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有钱就是任性”。
考虑到油气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现任酋长果断率领国家走转型发展之路,拼命地把油气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金融和贸易优势。酋长还针对“只记住第一(冠军),记不住第二”的世俗习惯,以“只争第一”的豪气,疯狂打造迪拜无与伦比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最大购物中心、最大音乐喷泉、最大摩天轮,以及全球唯一的七星级帆船酒店、举世无双的“金相框”、世界最大人工岛棕榈岛,就连在迪拜举办的马拉松和赛马比赛,其奖金也是全球最高……
凭借这一大堆“世界第一”,迪拜蜚声全球,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了旅行者的梦想之地、投资者的冒险天堂。
“富不富,看门前树”
阿联酋缺水。在这里“水贵于油”绝非玩笑话,而是严酷的现实。
超过六成的国土是沙漠,年均降雨量不到100毫米。我想,这或许就是当地树难种、草难长,蔬菜水果品种少、价格昂贵的缘故吧。
这个炎热干燥的沙漠国家,日常用水主要靠淡化海水,成本很高,所以每滴水都弥足珍贵。
由于缺水,人们普遍养成了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每天早上,导游给我们分发瓶装水时,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节约用水。我们下榻的宾馆,老板把水阀尽量开得小,刚刚够用,生怕住客浪费水。
由于严重干燥缺水,树木和草皮的维护费用特别高,一棵树全年的养护成本不低于8000美元,一棵椰枣树的种植成本高达7万美元。
在郴州随处可见、毫不稀奇的花草树木,到了迪拜却身价暴涨百倍,成了奢侈品,也成了富贵的象征。宾馆老板告诉我:“在迪拜,有树代表有钱。判断一个家庭是不是特别有钱,你就去看他家院子里的树木多不多。”所以当地有“富不富,看门前树”的说法。我观察了当地几个新建楼盘后发现,那些绿化搞得好的小区,房价确实贵很多。近几年迪拜开展造城、绿城运动,采用“买房送绿卡”等优惠措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迪拜购房。
每天向真主礼拜5次
阿联酋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那纯白色的清真寺,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特别抢眼。清真寺大多采用“穹顶+尖塔”结构,宣礼塔顶部安装了高音喇叭,类似于我们国内的“村村响”。
来到迪拜的头几天,我们下榻于老城区的一家宾馆。宾馆向西两百米处的十字街口,就有一座白色清真寺。每天天未亮,大喇叭准时响起,传来唱经的声音,唱腔悠然婉转、深沉洪亮,唱的是阿拉伯语,我们听不懂。
信奉伊斯兰教的宾馆老板,是个热心肠的当地土著,我们有不懂的常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们,礼拜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功课之一,每个穆斯林都要向真主安拉唱经祷告,每天5次,雷打不动。每天清早,宣礼塔上的高音喇叭一响,大家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开始做礼拜。他说:“有条件的就到清真寺去,在办公室上班或在户外劳动的,也可就地礼拜。”教徒们对真主十分虔诚,尤其在斋戒月期间,不用监督,都能自觉遵守教规,在整整一个月里,做到“白天不吃不喝”。
虽然阿联酋对自己的宗教信徒要求严格,但对我们这些外来游客,还是比较宽松和包容的。
法律允许一夫四妻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联酋人,在服饰和着装方面很有讲究——男性穿长白袍、戴白头巾,女性着黑长袍、戴黑头巾,已婚女性还要面蒙黑纱。因为丈夫特别传统保守,把妻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其美貌不可被外人瞧。
在迪拜,法律允许一个男人最多可以娶四位妻子,大老婆必须是纯正的迪拜本地人,而且要门当户对。同时,迪拜也制定法律保护女性,要求丈夫在每位妻子身上花费的时间、金钱必须一模一样,一视同仁,否则妻子可以将丈夫告到法院,让他倾家荡产。
虽然法律允许男人一夫四妻,但事实上,当地90%以上的人都是一夫一妻。原因在于,你想要多娶老婆,首先你得足够富裕,特别有钱,其次还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现在很多阿联酋的年轻人都时兴去国外留学,受到了现代思想文化的熏陶,不太接受一夫多妻的旧思想了。所以真正能娶四个老婆的男人少之又少。就连皇室里面也在发生变化。身家千亿、颜值爆表的迪拜王子哈曼丹,身为王储,又长得帅气,却没有像其他王子一样拥有三妻四妾,只娶了皇室贵族出身的谢克哈公主一位妻子,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现实中的阿联酋等级制度森严。就拿迪拜来说,本地人宁愿近亲结婚,也不愿嫁娶外国人。外国人想移民迪拜几乎是不可能的。好工作都掌握在王室手里,真正的土著也就十几万人,还没中国一个县城人多。
家养狮子老虎当宠物
我在阿联酋注意到,这里的开车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地人,开劳斯莱斯、宾利等豪车,但本地人少,因此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豪车并不多;第二类是普通上班族,喜欢开日系车,因此我们发现满大街都是白色丰田车、本田车,宝马、奔驰这类中档车并不多见;第三类是外来劳工,他们基本上开低端车。
在首都阿布扎比,一位开士多店的华人告诉我,在这个贵族共和制的酋长国,并非个个本地人都是亿万富豪,真正“财大气粗”的,是处于金字塔尖、手中掌握权力和资源的皇家贵族。
“富得流油”的阿联酋土豪们都有一个癖好,那就是喜欢炫富。这些土豪们拥有豪车无数,豪华游艇、私人飞机应有尽有,有人甚至记不清自己拥有多少这类奢侈品。我曾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中东一位土豪开着豪华游艇到地中海沿岸某国游玩,后来开着私人飞机回家了,却把泊在别人家码头的大游艇给忘了,直到5年后人家上门讨要高额泊船费,这才记起了这艘被遗忘的大游艇。
如今,为显示自己的财力和霸王之气,土豪们的炫富手法又有了“升级版”,甚至有人养狮子当宠物、拿老虎当马骑了。这种闻所未闻的炫富手法,足以惊掉你的下巴。
奢华背后是无数劳工的血汗
阿联酋一切奢华的背后,浸透了无数外籍劳工的血汗。
在数百万背井离乡来阿联酋打工“讨生活”的外籍劳工中,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菲律宾的劳工占比最大。导游告诉我们,在阿联酋打工的外籍劳工,绝大多数巴基斯坦人主要从事开车工作,而绝大多数印度人,则主要从事建筑工作。“像建筑施工、开车运输这些脏活累活,阿联酋本地人是不愿意干的,只有这些印巴劳工乐意干。他们长年累月处在50多摄氏度高温的炙烤下,每天在户外建筑工地工作10小时以上,流血流汗却收入微薄,月薪只有2000迪拉姆左右,相当于人民币4000元。”导游说,很多东南亚劳工为了省钱,好几年不回家,因为不管再苦,起码在这里有工作,能挣点血汗钱寄回家。
在一个中餐馆用餐时,我们遇见了一位来自中国西安的服务生。他去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迪拜打工,快一年了。“来之前听别人说迪拜很有钱,在这儿打工很容易发财。来了之后却让我大失所望,工作不好找,薪资待遇低,生活成本高。”他说,为节省房租,常有10个人合租10平方米小单间的情况。他准备今年年底回国。他还告诫那些想来阿联酋打工发财的人,尽快丢掉幻想。
阿联酋之所以吸引外国劳工和外来企业,是因为那里没有所得税,劳工们不用缴税。同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又吸引了不少国外大型企业落户阿联酋。
一路走来,我们沉醉在阿联酋“大漠孤烟直”的大美风光里,置身于浓墨重彩的人文画卷中。既感叹这座沙漠之城的巨大变迁,更敬佩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所拥有的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勇争第一的豪情壮志、放眼未来的创新精神。阿联酋成长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的事实告诉我们:英雄从来不问出处。不论国家大小,不管身陷何种困境,唯有拿出勇气和智慧,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