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1月02日

□ 阳意轩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作者曹雪芹对这个人物赋予了太多感情,其形象塑造得相当立体饱满,成为世人眼中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林黛玉自幼寄人篱下,在贾府处处谨小慎微,害怕惹出事端,但其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所以,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有自幼养成的小姐脾气。她的具体形象生动而又复杂,本文将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她的人物形象。

最明显的外在特质:敏感、多心

敏感、多心是林黛玉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也是初读者对林黛玉最深刻的印象。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大观园各位姑娘,其他姑娘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以表示对皇室的敬重和尊敬。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黛玉和其他姑娘的区别。当其他姑娘听说是宫里送来的时候,关注点是宫花,不得怠慢。而黛玉由于内心的敏感和脆弱,所以格外关注花是不是送给她一个人的。

她的敏感并不仅体现在生活的小细节方面,对于所爱之人她也是这样。

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人。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

面对下人的误解,黛玉并没有及时表明自己的身份,而是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最宝贵的内在特质:坦率、不畏强权

虽然从文中的细节来看,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但是这只是她的外在表现,她的内心还是一个坦率正直、不畏强权的人。

首先,林黛玉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她为人坦率,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鬟,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热诚相待,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写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让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芥蒂。

其次,黛玉虽身处女儿闺房,但内在其实是一个不畏强权的人。她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的皇帝亲赐鹡鸰香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这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故而被旁人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贵族女子任性的天性。

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谄上骄下、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毋庸置疑的外在形象:秀外慧中

只要对《红楼梦》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是一个拥有绝世美貌和惊人才华的人。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倪。作者巧借凤姐的嘴、宝玉的眼表现黛玉的绝世美丽。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如果说凤姐说这样的话,还有一些阿谀奉承,讨好贾母与黛玉的心理。那我们还可以从初见她的“混世大魔王”宝玉的眼中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每每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剧的命运。她的诗作《白海棠》,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灵魂底色:痴情的叛逆者

《红楼梦》中最直击灵魂、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痴情、叛逆形象。在我看来,这个形象才是她的本色,也是揭示她命运结局的密码。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光辉。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黛玉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脚本杂剧,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赞同、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账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

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

从《红楼梦》通篇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封建宗法思想、家庭礼教都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就是她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