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1月25日
□ 郭垂辉
电影《芙蓉镇》拍摄九年后,我终于迎来了与王村亲密接触的机会。
1995年8月,在吉首召开的省报业创优研讨会结束后,会议安排了一天的参观活动。那日上午,与会的社长和总编们匆匆游览了凤凰古城,参观了沈从文故居和沈从文墓地,在凤凰卷烟厂招待所草草地吃了午饭,便顶着末伏的烈日,赶往永顺王村。
从凤凰到王村约有一百五六十公里路程,车队时而穿行在潺潺流水的江河溪谷之间,时而翻越连绵的群山,于下午五时抵达王村。
永顺的芙蓉镇长得什么样
我们入住新建的湘西民俗城,尽管称之为“城”,实际上只是山坡上一块圈起来的地方,傍坡建起了几栋楼房。下车后,放眼望去,就是影片《芙蓉镇》中呈现过的画面。
我被安排在地势较高处的那栋楼房,把行李往房间里一搁,便快步下坡走出“城”。我站在“城”门口,抱着几分好奇的心态欣赏这个已经扬名四海的小镇。王村傍着青山,三面临水,依陡峭山崖而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既恢宏大气,又不失古静清幽。
酉水从西南面悄然流过,河面平静,波澜不惊。我站立的这边山头,与王村之间隔着山涧溪流。正当枯水期,水量不大,溪水因地势分成几股,绕过阳光暴晒着的大小卵石,一层层哗哗地流下,从我站立的山脚下,汇入酉水。
站在王村对面欣赏一番后,我决定换个角度看,于是沿着茅草丛生的陡坡下到了酉水岸边,没想到那原先看似很平静的溪流在注入酉水之前竟是从高约60米、宽约50米的陡崖分两级崩泻,撞击第二级石壁时,咆哮如雷,溅起冲天的水花,雾珠在空中飞舞,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现出一道七彩长虹;倒映在港湾的碧水之中,酉水亦映着一江彩霞,微风拂过,白云悠然飘动。瞬间,酉水上空也出现一道彩虹,把耀眼的金粉播撒在周围的山峰、村庄和江河中。我抬头仰望高耸的土家吊脚楼,巍峨壮观,如同一幅浑然天成、气势奇崛的山水画卷。我连忙取出袖珍相机按下快门,可惜,相机镜头的功能有限,无法完美地拍出王村这壮观雄姿。
从坡底上来,我又迫不及待地奔赴王村核心地带。沿着山腰上的公路走了一段,转入小路,过石拱桥后,爬上一段陡坡,穿过一所学校,便看到了一条青石板路。我沿石板路往王村中心地带走,过了廊子,便看到电影画面里出现过的牌坊。扮演秦书田的姜文和扮演胡玉音的刘晓庆都曾在这个地段挥舞着扫把扫街,不过电影画面中的牌坊是为拍电影用泡沫材料搭建的,现在的牌坊是拍电影后兴建的石牌坊。牌坊右边的小店,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刘晓庆记号米豆腐店”。拍电影时,这里确实是刘晓庆的米豆腐店。店主看我在门口观望,便招呼道:“吃米豆腐吗?刘晓庆卖米豆腐的店子。”我微笑回应,但没有进店,继续踏着青石板街朝码头方向走去。
街道顺山势延伸,左边是建在悬崖上的吊脚楼,多数为一层建筑,有泥砖房也有木板房,还有的半是泥砖半是木板;右边则有不少两层楼房。两边的店铺,有卖杂货的,有卖饮食的,有卖工艺品的,还有卖《芙蓉镇》电影剧照的,其中用刘晓庆名字做招牌的米豆腐店就达七八家之多,有的标榜是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有的标榜是刘晓庆师傅的米豆腐店。两边商铺的招牌制作、材料和样式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街上行人不多,大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临近酉水码头一段,街道愈加陡峭,有的要下五六级台阶,有的要下十几级台阶。酉水码头附近热闹非凡,许多当地妇女端着篾筛,推销薄薄透亮的干鱼,声称:“酉水河没有污染,酉水河的鱼鲜美可口!”
王村的青石板街原本是五里长街,1971年,建凤滩水电站后,酉水的水位抬高了许多,淹没了靠码头的一段,五里青石板街实际已不足四里。
在码头停留片刻后,我沿着青石板街返回。
在一个巷口,竖立有一块画有箭头的木板,写着“李国香和王秋赦偷情之屋”。这是一栋两层的青砖黑瓦房,瓦檐下面有个临街窗口,房子当头有扇侧门,电影中有这样的镜头:凌晨,王秋赦偷情后从临街窗口滑下来,踩在稀牛粪上跌倒,狼狈不堪。那扇侧门旁也钉着一块木牌,写道:欢迎参观,门票五角。
这个巷口附近,好几家吊脚楼店铺门口都立有木牌,写着“王村瀑布观景处”或“观王村瀑布最佳处”,木牌上还贴有在该处拍摄的王村瀑布照片。王村瀑布的雄姿我已经领略,不愿再去小店花钱,但若能沿溪步行,或许能更近距离观赏到不一样的景象,更便捷地跨越溪涧。于是,我探寻着穿过几条小巷,几经曲折,终于转到了溪边。真巧,这正是溪流末端叠瀑的顶部,溪水从上面的沟壑之间流淌而来,流经一个天然形成的浅水池汇聚后冲出高崖,化身成就了王村的壮丽景观。我从兀立在池中的卵石上跳跃,几乎没湿鞋就越过了沟壑,从先头走过的山道上坡,回到了下榻的民俗城。
晚餐时,会议组织者宣布:晚上的活动是参观王村博物馆。博物馆位于王村街上,晚饭后大家可以自由散步,走拱桥过小溪,看看王村街景,七点半在博物馆集合。
王村的过往是古都
王村博物馆大厅约五六十平方米,墙上悬挂着展板,有介绍王村和土家族历史文化风情的文字、图表照片和部分实物。大厅里有三件醒目的文物:一根铜柱,一张雕龙画凤的老床,一个牛皮大鼓。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我对王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古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秦汉时期,这里被称为酉阳,是土王的古都,也是当时湘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得名王村。五代十国时期,王村则被称为溪州。在江西彭氏进入五溪后,土司王统治的数百年间,王村一直是土司盘踞的重镇。因王村得酉水之利,舟楫之便,古往今来,一直是酉水的重要码头,上通川黔,下达鄂沪。
那根铜柱,即溪州铜柱,因永顺古称溪州而得名,是一场历史战争的缩影,也承载着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四年(939),土家族首领彭士愁对楚王马希范横征暴敛不满,调集锦州、奖州、溪州等地几万土家族士兵进攻楚国的辰州、澧州,向马希范宣战。这场战争史称“溪州之战”,持续一年多时间。尽管土家族士兵来势凶猛,但楚国军队训练有素,看到土家军接连溃退,取胜无望,彭士愁即派其子前往楚国请降。马希范也因战事大伤元气,甚感疲惫。于是,双方议和,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土酋彭士愁罢兵盟誓,划疆而治,并在溪州立柱铭刻盟约。
溪州铜柱由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铸成。铜柱高398厘米,直径39厘米,重约2500公斤。铜柱上部八棱中空,每方15厘米。铜柱的八个面上刻写着2600余字的铭文。第一部分是马楚天策府学士李弘皋撰写的《复溪州铜柱记》,承认了彭士愁的布惠立威和识恩知劝,当然也颂扬了马希范的功德。第二部分是溪州与马楚政权盟誓的誓状,包括誓词和一份19人立誓者题名。铜柱铭文为颜、柳楷书。
自此,溪州彭士愁及其子孙们世代信守柱上承诺,中原宋、元、明、清四个封建王朝也都沿用柱上盟约,选择彭氏家族治理溪州地区,延续了818年,一共产生了28代35位土司。直至1727年,清廷雍正实施“改土归流”时,这个土司王朝结束,土家儿女过了800多年和平安稳的生活。
溪州铜柱兼具纪念碑性和实际政治功能,特殊的形制和丰富的铭文对研究湘西古代文化及民族等具有重大意义。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湖南省三处,即韶山冲毛主席旧居、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溪州铜柱。
溪州铜柱原立于永顺太平乡酉水河畔的会溪坪,1971年凤滩水电站蓄水发电,水位上升,下溪州故城被淹,经呈报国务院批准,溪州铜柱移至我们下榻的花果山顶的绿树丛中,并专门修建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彩亭。王村建博物馆后,溪州铜柱移迁王村博物馆。溪州铜柱虽经千载风雨洗涮、霜雪剥蚀,依旧精纯光滑,所涉颜、柳体阴文,清晰如初,成为我国古代稀有的艺术瑰宝。
那张木雕床,古色古香的,很有些年代了,配套的蚊帐、被盖、枕头、床垫等全是土家族手工织锦。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土家青年的婚俗。
那面牛皮大鼓,是土家喜庆娱乐表演节目所用。
民俗表演谁来扮新郎新娘
讲解员介绍了博物馆的陈列,几位土家族的青年男女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节目中,有的展现了土家男女间的纯洁爱情,有的则传达了土家族人征服自然的勤劳勇敢精神,充满了浓厚独特的民族生活气息。尤其是击鼓舞,更是让人振奋。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双手握着鼓槌,在那个直径一米多的牛皮鼓前,一边击鼓,一边跳舞,那舞姿,既坚实又优美;那鼓声,时而像泉水叮咚,清脆悦耳,时而像春雷滚动,排山倒海,催人奋进。
接下来的两个节目,一个是“闹新房”,一个是“摆手舞”,是联欢节目。“闹新房”的演艺要求是,新郎身披红布,从大厅中央背起头罩红布的新娘,走到那张木雕床边。新郎新娘在床沿坐好后,由新郎揭去新娘头上的红布。谁来扮演新郎和新娘?被提名的人一个个躲躲闪闪、推来让去,场面十分热闹。后来大家一致提名,要湖南教育报社的刘总扮新郎。刘总是我们这一行人中最年轻的,又十分活跃,在大家的抬举下,他也乐意接受这个角色。于是,土家妹子为他披上了红布。
那么,谁来扮新娘呢?大家把目光投向了今日女报的李总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徐科长,而李总却以年过半百为由,把这个角色推给了三十出头的徐科长。于是,有人不管徐科长愿不愿意,直接从土家妹子手中拿过那块大红布,罩在了徐科长的头上。接着,大家把扮演新郎的刘总推搡到扮演新娘的徐科长面前。“背呀,背呀。”在一片欢乐的呼喊声中,“新郎”弯下腰,“新娘”被推伏到了新郎的背上,“新郎”双手挽住新娘的腰,在大家的笑声中,背起“新娘”朝着木雕床走去。
到达床边后,“新郎”小心翼翼地放下“新娘”,土家妹子扶“新郎”“新娘”在床沿坐好,然后让“新郎”双手揭开“新娘”头上的红布。
大家乐了一番之后,土家族妹子领着大家跳起了摆手舞。她们在前面唱着跳着,大家则跟在后面热情参与,博物馆内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
联欢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微弱的灯光下穿越溪谷,回到了住地。
为什么不在郴州拍摄
时间尚早,大家从房间搬出椅子,依房前的阳台围栏而坐。王村的夜晚与城市的喧嚣截然不同,没有车辆的喇叭声,也没有卡拉OK的狂欢声,只有蛙虫有节奏地吟唱。王村的夜晚展现出一种山野水乡的美,天空青碧如一片海,月亮和星星毫不吝惜地投下柔和清澈的淡淡银光;起伏的山峦,耸立在峭壁上的吊脚楼及周边的村庄、竹木、田畴等,在轻纱薄幔的朦胧银光中隐隐约约,显得缥缈、神秘而绮丽。宽阔的酉水河面则映照着星空,秋风拂过,波光粼粼。近处稀疏的灯火,是山村迈向现代文明的步伐。
好客的东道主给大家送来几大盘鲜红的西瓜,大家一边吃瓜解渴,一边聊起王村和《芙蓉镇》,众人大都知道古华是郴州人,于是纷纷询问:“古华是怎么写出《芙蓉镇》的?为什么《芙蓉镇》不在郴州拍摄,而选在永顺王村拍?”面对一连串提问,我只能把我知道的零碎信息与大家分享。
侃谈之中,浏阳日报社陈社长俏皮地冒出一句:“郴州人创造的一笔财富,拱手送给了湘西人。当初,你们郴州人为什么不向导演使劲送‘票票’?”
大家都知道,陈社长的话是开个玩笑而已,电影选择王村开拍,并不是说王村给导演送了“票票”,导演看中的是,五里沿山势延伸的青石板古街、一大片依陡峭山崖而建的土家族吊脚楼及多层级气势磅礴的瀑布组合成的王村风景。然而,谢导注重了电影画面的奇美壮观,却忽视了小说中描绘的是湘南风俗文化,尤其是嘉禾元素的丰富性。
湘南和湘西的文化风俗截然不同。湘南嘉禾是汉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有嘉禾花灯戏、嘉禾伴嫁歌、嘉禾狮舞等;湘西永顺是土家族文化,传统民俗有跳摆手歌、伴唱摆手舞(土语“舍巴歌”)、吹“咚咚喹”、“赶年”等。这种不同一般观众也许难以觉察,了解两地风俗文化的人就会感到电影《芙蓉镇》的外壳是湘西王村的,里子是湘南嘉禾的。
经过与王村亲密接触,我不得不承认,王村的景观确实美得醉人,人文历史也极其厚重,还有神秘多彩的土司文化,但对导演选择这里作为《芙蓉镇》外景拍摄地,带来地域风俗文化的误会还是感到遗憾。
电影《芙蓉镇》把王村壮伟奇丽的山水风景向国内外观众形象直观地广而告之,其知名度陡然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日渐增多,当地民众抓住惊现的商机,大力开拓文旅产业,深藏在偏远山区的王村快速实现了华丽转身,2007年王村正式更名为芙蓉镇。如今,芙蓉镇已是国家4A级景区,入选湖南10大特色旅游名镇、中国50大著名旅游名镇。
以土家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精心创作打磨的大型民族史诗实景演艺《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2.0版,于2020年10月1日起在气势恢宏的摆手堂前正式展演并在线直播。每天傍晚时分,古镇数千栋吊脚楼逐一亮起,上万盏南瓜灯在夜空随风摇曳,一支穿云箭划破长空,星空之下、瀑布之上的绝美山景舞台中,英勇的土家族士兵手持盾牌,为保卫家园而出征;先民们围火欢腾,跳起了声情并茂的茅古斯舞;酉水号子,喊出土家男儿的阳刚与倔强;西兰卡普(土家织锦)绣出土家少女的恬静与温婉……
旺季每晚演出3场,至2023年末,已演出2000多场,现场观看的观众达300多万人,线上传播量超10亿。2023年9月,《花开芙蓉·毕兹卡狂欢》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湘南嘉禾的“芙蓉镇”
对于《芙蓉镇》的这种归属,古华的乡亲们深感惆怅和憋闷!
中国作协会员、嘉禾县作协主席尹振亮,从部队复员后一直在嘉禾县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对家乡的“芙蓉镇”文化怀有深厚情感,当古华笔下那个真实的“芙蓉镇”变成永顺的“芙蓉镇”后,如同一罐重重的铅压在心头,难以下咽。他感叹道:“芙蓉镇,天下人皆知,天下人也皆不知。”他不禁自问,擅长打铁的芙蓉镇人,能将天下的小五金握于掌心,为什么就留不住一个真正的芙蓉镇?铁打的芙蓉镇人,能让世人恭称为“小香港”“小上海”,为何不能再造一个全新的芙蓉镇?
多年来,尹振亮一直致力于让家乡“芙蓉镇”的身份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让古华心目中的“芙蓉镇”走进人们的心田,使更多的人领略芙蓉镇的文化魅力。2011年,他在《新湘评论》上发表散文《溜走的芙蓉镇》,宣传古华笔下“芙蓉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宣传嘉禾人民对“芙蓉镇”文化的浓厚情感。
他在文中写道:“芙蓉镇,确实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20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溜走了,但是,芙蓉镇真实的历史人文能溜走吗?芙蓉镇人的精神情感能溜走吗?坚信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就像开国上将萧克所说:“即使我浪迹天涯海角,我心牵故乡;即使我返璞归真,我魂游故里。”
尹振亮相信,嘉禾人定能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挖掘人文资源的潜力,恢复芙蓉镇的原本面貌,让世人深知古华笔下的芙蓉镇就是嘉禾。
嘉禾县另一位作家郭照光,从小喜欢读书,偏好文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参军入伍,从士兵逐步升至连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但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未减。1982年,他读了古华的《芙蓉镇》后,对文学的喜好骤然提升,并尝试写作。几天后,他把第一篇小说《印象》投给了家乡的文化部门。嘉禾县文化馆将他的处女作抄登在街头的《珠泉》墙刊上,尽管不是铅字,但对他的创作热情也是极大激励。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1986年秋,他将新写的一篇习作和求教信寄给古华。两周后,他收到了古华的回复。习作一字未改,古华却写了两页纸的回信,讲述了文学的底色是生活,作者要经过周密的谋篇布局,描绘生活,提炼主题,刻画人物,探寻人性世界的隐秘和奥妙,写出人性深处的温暖与亮光。古华还提醒他:“文学创作的付出和回报不是成正比,不像农民种地,有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获。”
郭照光激动得一晚没睡,他把信与战友分享。然而,古华的提醒却让他的创作激情一度冷却,但阅读文学的热情未曾消减,古华的《芙蓉镇》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从部队转业到嘉禾县检察院工作后,尽管工作繁忙,但他的阅读劲头及对文学的喜好依然,凡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他几乎都读过。
十几年后,郭照光重新思量古华的提醒,得到新的感悟:如果一分汗水不会有一分收获,那么付出双倍甚至多倍呢?于是,他重燃创作激情,工作之余,勤读勤写,稿件频频在报刊发表。200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聆听生命的箫声》,由此开启了活跃旺盛的文学时期。
2012年秋,郭照光再次来到凌云村及相邻的古华老家石桥镇采风,细品这一带画卷般的山崖、河流、村庄,倾听村民讲述《芙蓉镇》剧组人员在这里采景、体验生活的趣闻,造访当地长者、探寻秀丽山水之间历史风云的秘闻。一位古铜色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船工,讲述了70多年前村民们为躲日本鬼子藏在附近山崖下5公里洞穴内避难的悲酸故事。洞穴原本在河沿之上,20世纪70年代初下游修建水坝后,洞穴已被淹没。
这段悲愤历史让郭照光触发了创作灵感,萌生了以此为素材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接着,他到县档案局和县政协查阅相关档案,又走访了有关乡村,收获丰富的史料,精心梳理后用四个多月时间写成了46万字的长篇小说《芙蓉渡》。小说以嘉禾历史文化为背景,讲述嘉禾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守护家园,阻止日军西征,用血肉之躯与进入嘉禾境内的侵略者斗智斗勇的生动故事,2013年12月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取名《芙蓉渡》?文中写道,“芙蓉渡”上游有座古镇叫“芙蓉镇”,每年芙蓉花盛开季节,镇上大街小巷处处可见秀美的芙蓉树和芙蓉花。这个古镇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作家古华长篇力作《芙蓉镇》的原型地。
《芙蓉渡》出版后,受到读者的青睐,引起了强烈反响。潇湘电影集团综合运筹后决定将其搬上荧幕,由著名导演周琦执导,卜炎贵、邱黄超编剧,取景地点以古华家乡石桥镇为核心文化圈,尽可能拍摄好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2018年7月6日,电影《芙蓉渡》拍摄启动仪式在长沙举行,省内外有众多媒体作了报道,《三湘都市报》的发稿尤为醒目,标题为《〈芙蓉渡〉拍摄启动 湖南要推出原版芙蓉镇?》,文中写道:“30年前,改编自郴州嘉禾籍作家古华作品的电影《芙蓉镇》上映,让电影取景地永顺县王村因此改名为‘芙蓉镇’名扬天下,正式跨入中国旅游版图。今日,产自于正宗原产地湖南嘉禾“芙蓉镇”、被称为电影《芙蓉镇》姊妹篇的电影《芙蓉渡》在长沙举行拍摄启动仪式……”
因30年前错失与谢晋执导拍摄电影《芙蓉镇》的合作机会,古华家乡的人们倍加珍惜电影《芙蓉渡》的拍摄契机,全县上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为电影拍摄亮绿灯,做好服务。
导演周琦对拍摄好《芙蓉镇》的姊妹篇《芙蓉渡》信心满满。他表示,这部片子故事硬实,有真实的历史背景,有嘉禾独特的民俗文化,还有谢晋执导的《芙蓉镇》作范本,一定不负众望,严谨摄制,向观众呈现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芙蓉镇”,找回曾经溜走的“芙蓉镇”。
2018年7月19日,《芙蓉渡》电影在嘉禾开机拍摄,至2018年8月23日杀青,历时35天。其间,有60多名当地群众参演角色,他们顶着烈日酷暑,穿梭在石桥镇、仙人桥、唐村镇尹家祠堂、晋屏镇小黑毛工区等地,不怕苦和累,全身心投入,令人感动不已。
2019年9月,根据郭照光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芙蓉渡》正式上映,片长94分钟。观众评说,嘉禾芙蓉渡上一群打铁的汉子和一群豆腐作坊、酒坊里的女人为守护家园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家国情怀,警示人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珍惜和平。影片中,灰墙黛瓦的古村落,气势宏大的古祠堂,清水悠悠的仙人桥美景,以及散发着烟火气的米豆腐、早酒、伴嫁歌等,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嘉禾芙蓉镇人文景观和乡土文化的魅力。
2019年10月,在第五届美国戴维斯国际电影节上,电影《芙蓉渡》荣获最佳华语电影奖。
2023年3月18日,电影《芙蓉渡》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电影《芙蓉渡》是嘉禾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在电影艺术门类中首次全景式集聚亮相。
古华的乡亲们一直期待有部电影能够修复《芙蓉镇》失去的伤痕,经过一代又一代嘉禾儿女的奋力争创,这个梦想终于在30年后得以实现,令嘉禾人民无比自豪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