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3月03日
野葱鸡蛋
荠菜豆腐
香辣春笋
□ 通讯员 邓生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汝城县的广袤乡村中,漫山遍野的各类野菜竞相萌发、肆意生长,吸引当地群众纷纷化身“野菜特种兵”,走向户外抢鲜采摘,除满足自家餐食外,还通过城乡农贸市场、商超等渠道,流向市民餐桌和各类餐饮店。
连日来,汝城县餐饮行业商会会长、汝城县鸿福楼酒楼(简称“鸿福酒楼”)老板何粮菊带着采购员,早早地赶往土桥、大坪、暖水等附近乡镇的农贸市场,购回一袋袋鲜嫩野菜,用来制作丰富多样的“野菜套餐”,以飨当地市民和各地游客。
人勤春来早,增收致富忙。当前,随着人们陆续外出就业创业,餐饮业面临食客流失现象,经营压力不小。“经营餐饮业,神仙难过二三月。”何粮菊说,“好在,我们抢抓时节用好本地富足的野菜资源,加紧研发系列美味佳肴,稳住了部分食客,吸引了不少游客,生意还算过得去。”
野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人体所需的糖、脂肪、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位于湘粤赣三省之交的汝城县,得益于生态资源丰富、土壤松润肥沃、四季气候温润,野菜不仅储量充足、分布广泛,种类也丰富多样,囊括蕨菜、笋子、椿芽、艾菜、荠菜等上百种。光是笋子就有南竹笋、小笋、苦笋、甜笋、麻笋等种类,蕨菜也有岭蕨、江蕨、水蕨、白饭蕨、毛蕨等多种。
过去,在经济欠发达的艰苦岁月里,汝城野菜是当地群众餐桌上的常见菜肴,还会被掺进粮食做成糍粑、熬成粥,帮助人们战胜饥饿。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当地革命热潮如火如荼,各类野菜在充分发挥充饥果腹作用后,还被赋予“红军菜”“革命菜”“红军餐”等美名,印证着当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汝城县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也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古县”“理学名城”“中国古祠堂之乡”等美誉。境内红色文化、蓝色温泉、绿色生态、古色文明等“五色”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密集汇聚。汝城县深挖资源优势,按照“1136”的发展思路,将文旅产业置顶为“三大引擎”之一,在拓展场景、丰富业态、优化服务、提升体验等方面持续发力,擦亮了“红色沙洲”“温泉之都”等特色品牌,催生了“美食+旅游”等新业态,众多野菜被引入餐饮店,走上了餐桌。
“老板,春季野菜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多上几道”“蕨菜炒腊肉、春笋炒菜秆各来一份,还要野葱煎鸡蛋”……晌午时分,饭菜飘香,鸿福酒楼城南店人流剧增,点菜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汝城野菜鲜美可口,是大自然的美好馈赠。吃在嘴里,香到心里,为旅途添滋味。”广东韶关游客周先生一家人畅游汝城千年古县、濂溪书院等景点后,乘兴而来就餐,一连点了4道野菜类菜肴。
“春天吃野菜,新鲜又健康,游客很是喜爱。”何粮菊介绍,鸿福酒楼作为经营多年的传统老店,在本地和广东共开办了6家分店。他们一直致力于菜品研发和品位提升,除融合本土文旅元素研制了文塔肉、湘南牛、爱莲说、仙人桥等地方特色菜外,还打造了田螺菜烩小肠结、苦斋肉汤、笋子炒腊肉、岭蕨和水蕨炒菜秆等10多种特色菜肴,并制作了艾糍粑、豆包心、蕨根粉等糕点辅食。
“天然野菜成了抢手货,尤其是这盘菜成了必点菜。”指着一碟香喷喷的椿芽炝辣椒灰,何粮菊说。当地建立餐饮协会和副食行业协会,汇聚多方力量,突出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绿色健康等理念,借助野菜、朝天椒、小黄姜等土特产,打造推出了系列特色菜肴,培育了一批稳定发展的餐饮企业,推动餐饮消费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早春时节,汝城仿若野菜荟萃的绿色盆地。“革命菜”成了路边“浑身宝”,蕨菜变为山间“绿卷福”,香椿宛如树梢上的“香氛大师”,蒲公英好似田野“养生达人”,荠菜犹如田埂“甜妹”,吸引人们热情地奔忙采收。不只是进饭店、上餐桌,野菜还通过干制、拌制、精加工等方式,被包装制作成琳琅满目的文旅产品,成了游客随身携带的“伴手礼”。
汝城县热水镇群山环抱,温泉奔涌,雾气缭绕,宛如仙境,游人如织。半边街奕凤土特产店里人头攒动,生意红火。店主范奕凤喜滋滋地说:“蕨菜、苦斋、竹笋、野香菇、野木耳等干制品,还有艾糍粑、蕨根粉等加工品,线上线下销售都火热。”
作为闻名遐迩的温泉旅游目的地,热水镇拥有湖南省最大的温泉群,因水温高、流量大、水质好、面积广被誉为“华南第一温泉”,同时还密布着丰沛生态资源、瑰丽山水风光,是野菜蔓发生长的“天然宝库”。靠山又吃水,范奕凤靠着家门口开店子,每年营业额超过600万元,野菜类农特产占比30%以上。
从直接炒食、制作美食到干制、腌制等研发加工,再到包装打造为文旅产品上市销售,如今,汝城野菜搭上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香飘四溢、破壁出圈,成了富民兴业的“金饽饽”。“全县所有餐饮店都有野菜食材的菜品,近半数的副食品商铺也销售野菜加工品,野菜开发利用好了就成了‘金菜’。”何粮菊表示,随着文旅产业的大力发展,野菜只会越来越“香”,越来越“火”。